江苏赣榆推进农村后备人才培养战略转型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徐金万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 徐金万
中共中央党校 陈冬生
群众杂志社 周毅之
南京师范大学 林耀林
中共赣榆县委组织部 邵晓峰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黄文虎
中共连云港市委组织部 陈 军
中共赣榆县委 王加培
南京师范大学 王新文
南京师范大学 谌玉洁

 

      背  景


2009年9月,中共赣榆县委根据村级干部队伍实际,选拔60名农村优秀青年,委托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培养熟悉农村、热爱农村、具有较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本土人才,作为现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完善与补充。此举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肯定。中央党校专家将之称为“培养农村后备人才的战略转型”。


  日前,赣榆县委、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在南京举行了“农村后备人才培养高层论坛”。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对“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展开了热烈研讨。专家、学者们的研讨,有战略思维,有实用方法,有国内外对比的大视野。以下是这次论坛部分发言的摘要。


  加强农村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  徐金万


  全面达小康,重点在农村,农村要发展,关键靠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需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更需要大量优秀人才薪火相传、不懈奋斗。加强农村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解决村级组织后继乏人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保持农村基层组织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我省在深入推进“强基工程”过程中,十分重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渠道,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切实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特别是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农村发展储备了一大批优质人才资源。


  与此同时,各地积极探索选送本地优秀农村青年进高校深造、毕业后返村工作的办法,着力培养“不走的大学生村官”。赣榆县委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联合举办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为赣榆县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熟悉农村、热爱农村、具有较高农村社会经济管理水平的本土人才,这是赣榆县农村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和创新,也是南京师范大学利用自身学科优势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我们多渠道加强农村后备人才培养探索了有效办法、积累了新鲜经验。


  省委及时总结推广了赣榆等地的做法,2009年10月,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在继续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同时,探索选送村和社区年轻干部、高中毕业生到高校定向培养的机制。为此,全省将开展定向培养年轻村干部、优秀农村青年试点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改进方法,提升实效,在课程设计上更加突出针对性,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实践性,使这些学员毕业后所学知识能用得上,能力素质能适应岗位要求,真正成为农村发展所需的综合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源源不断的领导骨干,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农村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性转型


  中共中央党校  陈冬生


  农村后备人才的培养,从下派村官、选拔大学生村官,过渡到像中共赣榆县委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批量培养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是战略性的转型。注重社会工作管理能力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导向性的培养方式。


  培养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是我们党历经几十年实践,探索出的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中国城乡发展道路。城乡一体化,就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改变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从传统农村到现代农村,由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必须经过城镇化。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保持乡土社会、乡土结构,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适应着这一国情。同时,农村社区实行的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而其中社区精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培养一大批有较高政治素质、能力超群又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青年才俊作为社区精英,对于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培养具有社会工作管理能力的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是不远的将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工作职业化的需要。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中国农村旧有的村组建制将为新型的现代社区所取代,农村工作也将由生产主导型向生活主导型转变,从以管理为主转向注重服务。自治、自助、自主管理的社区工作,有自身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务模式。同时,适应现代社区的需要,职业社会工作者制度也将发展起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具备了社会工作与管理理念的本土化大学生村官,适应了这一趋势与需要。


  强化素质 注重能力 着眼实践


  群众杂志社  周毅之


  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培养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此举克服了传统干部形成机制当中自发产生引起的缺点,走上了现代教育的轨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代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这条思路既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接受现代教育的问题,又解决了本土化的问题。


  培养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是我们江苏“强基工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也是江苏省委具体安排部署形成的一条思路。“强基工程”是江苏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全国的一个重要品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和思路是,“强基工程”首先要强的是基层干部队伍。基层干部要有较高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要有一大批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才俊。这样的话,“强基工程”的核心就树起来了。


  培养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要特别强调能力优先,实践优先。在教学的设计当中要强调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区别于一般高校的专业课程设计,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在培养本土化大学生村官的过程中,要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素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有的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要针对这种现象加强培训工作,使我们的干部有特别清醒的政治头脑,敏锐的政治眼光,这事关执政党的根基。


  建立一支稳定、有活力的农村干部队伍


  南京师范大学  林耀林


  现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如何使大学生村官们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代大学生情感差距、知识差距和能力差距造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大学生村官源头的高校,我们通过与基层联合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一方面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服务、支撑,另一方面把在校大学生当中有志于从事农村工作的优秀学子组织起来,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实践的机会到“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与村官同吃、同住、同工作,了解农村、农村工作,了解村官是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农村后备人才队伍,必须把本土化人才培养提到战略层面,通过本土化和外来这两支队伍的并行结合,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具有活力的农村干部队伍。


  创新模式 创新理念 合力推进


  中共赣榆县委组织部  邵晓峰


  我们赣榆县把农村后备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教育工程,拓宽工作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为每一名立志农村、奉献农村的青年办一所自己的大学”为理念,与南师大合作创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以农村基层后备干部为培养方向,毕业后择优进入农村基层后备干部人才库,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输送高素质管理型人才,开辟了农村后备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在大专班开办伊始,我们就强调把提高文化素质与提升综合能力相结合。为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我们调整充实课程内容,完善教育培训手段,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农村工作实际。同时,我们通过在省内一批新农村示范村建立农村后备人才实践基地、选拔优秀农村基层干部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建立后备人才岗位锻炼制度、定期组织指导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让学员在实践中熟悉农村工作环境,掌握农村工作方法,进一步延伸农村后备人才的素质培养链,使农村后备人才全面、快速、健康成长。


  在大专班开办过程中,我们坚持从严管理,强化备用结合,完善培养、锻炼、使用等环节的配套政策,确保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努力把“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打造成为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摇篮”。


  “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的创办,为我县农村后备人才培养开辟了专用绿色通道,成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有效补充,缩短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目标周期。走出了一条“以组织部门为主导,以村级党组织为依托,以高校为阵地,以培养农村基层后备干部为目标”的农村后备人才培养新路子,形成具有赣榆特色的农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知识教育,注重党性修养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黄文虎


  中共赣榆县委和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是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所强调的抓基层、打基础,夯实党执政组织基础的重要举措,是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的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选拔链的可贵尝试,也是探索多渠道培养干部的一个崭新实践。


  中共赣榆县委和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具有着双重的性质。第一,它属于国民高等教育的范畴。第二,它在一定程度带有干部教育培训的特征。作为国民教育,对于这些青年,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教育和灌输。但是对他们的培养又是对未来干部的培养,所以就具有一定的基层干部的培训特色。所以在办学中应突出三大板块: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也就是除了进行一些基本的有关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的知识教育之外,还要注重党性修养,因为对这样一批青年人将来让他们长期扎根于农村,必须要进行道德品格的长期训练和教育。


  把握“后”的标准,


  提高“备”的能力,创设“用”的平台


  中共连云港市委组织部  陈 军


  加强农村后备人才培养,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拓宽选人用人渠道,解决村级组织后继乏人问题的现实需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纵深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举措。赣榆县在南师大举办“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是贯彻中央要求,顺应时代发展,走在农村人才工作前列的创新之举。赣榆县委对农村人才建设高度重视,做到书记主抓,充分整合县内资源,巧借高校等县外资源,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心前移到农村后备人才建设上,这些做法,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认为,在加强农村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一要把握“后”的标准,选好农村后备人才,即坚持“政治素质好、群众口碑好,能带头创业致富、能带民共同致富”的“双好双带”要求;二要提高“备”的能力,育好农村后备人才,使农村后备人才实现从“双好双带”后备人才向“双带双强”村干部的质的转变;三要创设“用”的平台,用好农村后备人才,始终坚持“以用为本”,为农村后备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建设守信念、讲奉献、


  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干部队伍


  中共赣榆县委  王加培


  当前农村工作主要是两件事:一是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二是农村要稳定、社会要和谐。做好这两件事,靠的是素质高、能力强的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农村基层干部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担负着领导、管理、组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干部和后备人才队伍,对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的执行力、战斗力和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多年来,我们赣榆县委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以村支书为核心的村“两委”班子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抓。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突出选拔、培育和管理,精心打造以村党组织书记为核心的带头人队伍;二是着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优化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结构和素质;三是立足农村发展后继有人,不断壮大村级干部后备人才队伍的力量;四是深入推进“百名机关干部帮百村”活动,组织县镇领导干部返乡回村,帮助家乡搞规划、理思路,兴办便民实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是组织实施“三支队伍下乡”工程,即选派100名县直机关优秀干部进驻薄弱村帮扶脱贫、100名县城优秀教师到山区农村学校支教、100名县城医生送医下乡。我们试图用这样一些办法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基层均衡发展。


  适应时代,服务社会


  南京师范大学  王新文


  农村基层干部,是组织和领导农村各项事业的坚强核心,是农业发展的服务者、农村工作的组织者、农民致富的带头者、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者、农村综合改革的推进者。为改善村官人员组成结构,提高村官的整体素质,1995年起,江苏率先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确实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之举。但是,必须看到,“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带有一定的志愿者的性质”。我们认为,对农村的优秀青年有针对性的选拔培养,将他们打造成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富有激情、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知识型、综合型人才,成为扎根基层、奉献农村、干事创业的新农村建设生力军,是现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完善与补充。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念,我们与中共赣榆县委合作,开设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大专班,培养本土化的农村后备人才。


  我们之所以选择“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是因为村官的工作场域在农村社区。村官在农村社区工作,既要担负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的艰巨任务,又要有全新的管理理念,变传统的管理工作为服务工作。《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农村社会和谐是国家和谐、持久稳定的前提和基础,而农村社区和谐秩序的营造者和维护者就是广大村官。村官具备了社会工作与管理的理念,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农村社区权威行为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  谌玉洁


  有效的社区权威是进行社区管理的前提,是社区产生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社区权威有符合其社会地位及权利义务要求的行为模式。


  首先,社区利益是形成社区关系的动因、培养社区归属感的源泉、社区发展的动力。社区权威要立基于社区的利益,拓展可能性,超越地解决问题,传播希望,做社区的“赋权者”。


  其次,社区服务是社区利益得以满足的基本途径,是社区工作的核心内容。社区权威要在鼓励社区成员互助、自助的同时,做社区的全心服务者。


  第三,现代社区中,社区权威一方面要把社区成员组织起来,形成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另一方面又要执行政府的政策,协调社会各方面、社区各层面的关系,才能成为社区事务的有效管理者。


  第四,社区矛盾无处不在,社区权威要及时发现冲突、化解矛盾,努力使社区成员间彼此相互依存和促进,享受合法权益,做社区利益的公平协调者。


  第五,社区权威要“本土化”地提出社区发展方案与规划,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做社区发展的科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