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跟踪培养长效机制纪实

来源:新华网 作者:郭奔胜蒋…

  在苏北铜山县洪楼村,大学生“村官”张天然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们信任的眼神,给了这位进村工作才一年多的女大学生莫大的鼓励。

  较早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江苏省,不断探索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选聘、培养、使用、管理的机制,让年轻学子不仅下得去,还能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从苏北的经济薄弱村,到苏南的全面小康村,已有成百上千个“张天然”成长了起来。

  走,到希望的田野去!

  大学生“村官”似乎是近几年才冒出的新生事物,其实,这种被称为 “新上山下乡”的干部选聘和锻炼方式,在江苏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

  当时,为破解新时期“三农”问题,适应农村生产力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江苏省的部分市、县于1995年率先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这一做法在当时曾引起轰动。此后,一批批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了广阔的农村。

  更大的战略选择是在近几年。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选派1011名大学生到苏北1011个经济薄弱村任职;2008年,经过层层筛选,1670名高校毕业生奔赴农村;接下来,江苏计划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从2009年到2012年,选聘150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

  从苏北到苏南,广袤的农村大地上,选派工程播下了凝聚希望的人才火种。截至目前,江苏省共有6991名大学生“村官”,其中有171人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136人担任村主任、1028人担任村级党组织副书记、388人担任村副主任。

  选聘“村官”的素质逐年提高。2007年,在42所重点高校的3000余份推荐名额中“拔尖”录取了1011人;2008年的1670名大学生“村官”中,学生党员占81.9%,担任过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的占79.2%,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以及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的占86.7%。

  顾林芳10年前从昆山市的一家外资企业毅然回到老家周庄镇复兴村任会计,如今已经成长为村党总支副书记。她对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2007年还筹资办起了印刷厂,吸收部分村民就业。据昆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雪纯介绍,自1999年首批选派14名大学生进村工作以来,当地已经产生了269名大学生“村官”,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公开选派的常态机制。

  认识高度决定着行动力度。江苏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领先全国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在《关于选拔千名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实施意见》中,从事业编制到安家补助,从工资收入高定到任职期满报考研究生优先录取,从办理“三险一金”到确保拨款按时到账,7项保障措施无微不至;在“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中,江苏省打通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党政机关公务员和选调生的选拔渠道,与后备干部培养渠道连接,对表现好的大学生优先提拔,及时推上基层领导岗位。

  此外,江苏省委组织部会同省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5个文件,着力培养提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发展现代农业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脱贫攻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信息致富能力。

  “江苏省委省政府不仅将大学生‘村官’工程作为解决农村基层人才断档等问题的抓手,更将他们视作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组织手段,当成为党的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优秀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江苏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王国生说。

  令人振奋的是,2007年和2008年,江苏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连续为大学生“村官”举行“出征”仪式,着力营造“人才到基层去”的氛围,使到基层去锻炼成长的观念逐渐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