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县个性化培养大学生村官剪影
“个性化培养才能塑造出一批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说起南昌县这几年的大学生村干部培养工作,熟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理解。2年里,南昌县共选聘大学生村干部29名,通过链式培养、分组轮值、个性发展、痕迹管理这4项举措,使之快速成为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
链式培养让大学生村官“长得快”
在新农村试点工地,莲塘镇大学生村干部赖浩锋从包里拿出一张新农村项目规划图,与施工人员讨论起绿化实施方案和公厕选点计划。如今已被选为小蓝村副书记的他,负责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大任务。
南昌县实施链式培养机制后,小赖有了四位“师傅”:县政法委书记、镇党委书记、村总支书记和村养殖专业户。“刚来的时候很迷茫,但有了这么多‘师傅’的传、帮、带,让我很快融入了当地工作环境,各项工作上手特别快。”小伙子笑了笑,又开始忙碌了。
大学生刚下基层,一切都很陌生,南昌县建立了大学生村干部“4+1”链式培养机制,构建县委领导、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致富能手“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该机制实施以来,大学生村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和创业的能力明显提升。
“与当地藜蒿种植大户结技术帮带对子后,不仅使自己掌握了创业技术,而且还能够指导周边群众科学种植藜蒿,帮助群众致富。” 蒋巷镇大学生村干部王自强很有成就感地告诉记者。
分组轮值让大学生村官“管得好”
“朋友们,南昌县大学生村干部‘激情·梦想’主题演讲活动现在开始……”台上,一个个朝气蓬勃的身影,一句句朴实感人的掏心话,讲的全都是大学生在基层与“三农”亲密接触的真切感受。台下,掌声无数次响起。
这是南昌县实行大学生村干部“分组轮值、自我管理”以来在富山乡举行的第一次主题活动,活动的“主角”和组织者全部是大学生村干部。富山乡大学生村干部邓敏军告诉记者:“实行分组轮值之后,我们每月都有集体活动,既能增加情感沟通,又能锻炼组织能力,这让我们很充实。”
29名大学生村干部分散在17个乡镇(开发区)任职,如果没有妥善的管理,大学生们难免孤寂、迷茫。为此,南昌县将大学生村干部分为四个“轮值小组”,每个小组轮值三个月。
轮值小组每周进行一次情况通报、每月组织一次工作交流、每季度筹办一次主题活动。分组轮值实施以来,他们已举行了“绿色春天”、“红色夏日”、“金色秋收”、“银色冬季”4次主题活动,9次工作交流会。
个性发展让大学生村官“用得上”
在青岚湖畔,有一个忙碌而又靓丽的身影。为了打造塔城休闲观光旅游业,研究生毕业的胡雪萍把自己的导师请来实地考察,一起谋划项目发展思路。自从《南昌县大学生村干部个性化培养计划》实施之后,小胡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她说:“个性培养很有创意,我们大学生在基层工作,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农村做点实事。”
大学生在基层的工作如何开展?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为了让大学生村干部实现由跟着干向独立干转变,由学生型村干部向真正的村干部转变,南昌县制定出台了《高校毕业生村干部个性化培养计划》,目前,这个机制已经显现出成效。
痕迹管理让大学生村官“行得稳”
晚上11点,打印机还在工作着,看着刚印好的大学生工作简报,第二小组的5名大学生村干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份由大学生村干部自采、自编的简报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有政策要点、工作动态之外,还开设了“工作日志”栏目。
“这些简报是我们交流工作经验、传达信息的平台,它给我们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我们都很喜欢看。”来自广东的大学生村干部车委壕向记者展示了一大叠整齐的简报。
编辑工作简报就是南昌县大学生村干部“痕迹管理”的内容之一。“痕迹管理”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做好学习笔记、写好工作日志、撰写调研报告、编印工作简报。目前,南昌县的大学生村官们已经连续出了6期简报,提交了20余份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它们就像一本本成长日记,记录着大学生村干部成长的清晰足迹。(曾艳芳 钟婕 记者 范嘉欣)
- 临川区“大学生村官”成致富“领头羊” (2007-05-09)
- 临川区大学生村官成致富领头羊 (2007-05-10)
- 瑞安村官助理吃香 可推荐为乡镇后备干部 (2007-08-05)
- 江西万年面向全省招募“大学生村官” (2007-10-29)
- 以广西大学生村官为主要人物的影视《橙乡天使》开拍 (200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