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辽宁绥中大学生村官科技示范创业团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走进农村,走近社会最基层,在乡村这个大舞台上,挥洒汗水,贡献智慧,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焕发着青春的光芒。
这是一群揣着梦想、播种理想、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年轻人。由13名大学生村官组成的科技示范创业团队,在广阔天地里发挥着聪明才智,用创业精神和技能描绘出新农村的美景,他们在科技示范大棚里努力实践,盘点着收获。
2008年9月,他们告别大学校园,分别在绥中县的十三个乡镇的新农村试点村挂职锻炼。
2008年任村官以来,他们集资创业,在绥中县委组织部的帮助和引导下,绥中县大学生村官科技示范和创业基地、大学生村官自愿者服务组和大学生村官科技示范和创业团队应运而生。组织部门结合实际,向他们提出了“集资创业、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科技示范、带动周边,锻炼自我”为主体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科技示范和创业基地是由13名大学生村官集体投资39,000元建立起来的。基地坐落在绥中县西甸子镇家家乐有机蔬菜公司棚菜园区,有产业棚和科技示范棚两个。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不懂技术、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迎难而上。没有资金,从他们的工资里预支,不懂技术,就研读市专家服务团撰写的农业书籍,向农业专家、棚户请教,上网学习,回家问父母、打电话问亲戚。就这样,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摸索,一边前行。
这些大学生村官都是“80后”,多为独生子女,最大不过26岁,最小只有23岁。他们没有农业生产经历,也很少干体力活,被人们认为是娇生惯养的孩子。但在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激情,让人们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采用秸秆反应堆技术,需要在棚内挖出许多宽1米、深0.3米的沟。7个小伙子光着膀子,在棚里汗流浃背地挥锹抡镐,晚上用针把血泡挑破,贴上创可贴,第二天接着干。等第三天沟全挖完时,7个人的胳膊几乎都抬不起来了。
为了节省开销,示范和创业项目开展以来,他们便自己开伙做饭。13个人当中,没有几个会做饭的,所以刚开始时做的饭是生一顿、熟一顿、软一顿、硬一顿。做的菜也是苦辣酸甜什么味道都有。前所未有的劳动强度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田间劳作的艰辛和“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他们住的地方,没有取暖设备,只靠火炕取暖,最冷的时候,脸盆里的水都结上了冰。冬季天黑的早,屋里 又冷,吃完晚饭后大家马上就得上炕钻进被窝,每到此时,思乡之情由然而生,他们也曾有过犹豫和彷徨:本来可以舒心安稳地度过两年村官任职期,在村里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闲暇时复习复习功课。准备参加选调生和录取公务员考试,为什么偏要跟自己过不去呢?看到大家思想有波动,项目负责人宋飞就不断鼓励大家。两年的时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其实很短暂,但这种经历不是什么人都有的。坚持与放弃一念之差,大家共同选择了坚持,虽然尝尽艰辛,但它磨练了意志,锻练了体魄,坚定了信念。
2009年冬天,他们种植的小白菜和茼蒿上市了,可到收获的时候,喜悦的心情还没来得及释放,就被叶菜销售淡季的来临和没有商贩上门收购的情况所冲淡,喜忧转变之快,让他们措不及防。为了不让劳动成果烂在地里,他们决定自己上早市卖菜。深冬凌晨四点,天还是一片漆黑,大家搬菜的,装车的,一阵忙乎,市场里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在家里几乎连菜都没买过的他们,这时不得不鼓起勇气,大声地吆喝叫卖。菜卖完了,走在乡间的路上,虽然寒风瑟瑟,大家不约而同唱起了《我的未来不是梦》。
年前是西红柿定植的时间,也是实践期里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西红柿定植的那天,13人干了整整一天,晚上睡觉时宋飞忽然发现肚子上起了一串大红包,痒的难受,开始以为是白天在棚里干活,太热捂出来的湿疹,吃了点儿抗过敏的药,可是到了第二天不但没下去,反而起了更多,脚心、手背、胳膊、后背,身上到处都有,越挠越痒痒,难受极了。孙雪也有这样的症状,到诊所一问,原来是粪肥里的土跳蚤在作怪,大家劝他们休息几天暂时就不要去棚里了,可他们没有因这点小事耽误了工作。特别是孙雪,作为一个女生,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加积极主动,她笑着说:“连跳蚤都亲近我。”
为了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行,他们一直坚持到西红柿定植后才肯回家。由于在管理上缺乏经验和农业专业技术水平低的原因,刚进入花期,有部分作物发生晚疫病,眼看着成片的西红柿秧染病枯萎并不断蔓延难以控制,大家心急如焚,这一刻知识和技术显得是那么的重要。在专家的帮助下,控制住了疫病的蔓延,但还是有近半棚、1000多株西红柿感染了晚疫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元。通过这件事,他们深深感到了自身农业知识的不足,他们更加重视对农业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并加快了新型农业实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在组织部门请来的农业专家的帮助下,他们在科技示范棚中安装了放风器、轨道滑轮车、植物生长灯、吸虫板等先进设施,实施了秸秆反应堆技术,修建了沼气池。通过技术效果展示,让农民对新技术有了直观的认识。
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大棚种的西红柿和豆角两种主产经济作物,一季收入2.56万元,长势明显好于周围农户家。现在每天都有菜农到这两座大棚里取经。
原来,刚开始时周围棚户对大学生侍弄大棚非常不理解,也不信任,有的说:“大学生建棚只是搞形象,照张相,几天就走了。”也有的说:“大学生脑瓜是聪明,但干活不行!”现在,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这些孩子,不简单!”
现在,他们与周围的农户从素不相识到亲如一家,谁家临时需要人手,保证有人这么提议:“叫大学生去!”那亲切、随便的口气就像在提自家的孩子一样。
他们在村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学农的施媛为明水乡明水村引进了新品种豆角,反响非常好。不久前,村民又一致推选她当村农业合作社的办公室主任。今年王宝镇王宝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车晓倩深入到农户家中宣传,效果不错。“我开始真正融进农村了”,她喜滋滋地说,“许多基层的事儿能上手了,可以帮助农民做些事情了。”
半年来,这些大学生村官们与半年前相比,信心更足了。两年的历练,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 大连27日起招考35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6-27)
- “一村一名大学生”叫响盘锦 (2007-06-27)
- 1582人符合条件通过审核 大连59名研究生争当村官 (2007-07-15)
- 大连1639名大学生竞相当村官 (2007-07-21)
- “娃娃”妇女主任“大嫂”队长都服(图) (200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