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结婚成本水涨船高:青年患上“恐婚症”
春节前后,正是农村适龄青年嫁娶的高峰期。今年春节,笔者调查发现,由于攀比风盛行,我省部分农村结婚成本高涨,一场婚事基本要花几十万元,不少村民因此患上了“恐婚症”,特别是儿子多的家庭更是苦不堪言———
结婚变“劫婚”:几十万元才能把媳妇娶进门
农历大年初八,馆陶县柴堡镇东村一陈姓家的二儿子结婚大喜,但他的家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年过花甲的父母算了一笔“娶媳妇账”:相亲见面一千一,订婚下礼一万一,结婚彩礼八万八,应女方要求买了辆小汽车4万多,冰箱、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加上盖新房、谢媒人等花费,娶媳妇总成本达到30万元。“这俩小子结婚,俺们背了不少的债。”这对老夫妻很无奈地说。
据笔者了解,我省中部和南部农村,结婚成本基本上相差不大,而在经济较发达的北部农村,结婚成本则更高。
春节前,迁西县南观村一个刘姓家庭才嫁了女儿,笔者见到了其父母给男方列出的“结婚标配清单”:县城里要买一套新房,冰箱、空调等家电要一应俱全,小汽车要10万元以上的,结婚彩礼九万九,婚礼喜宴每桌不低于1000元,另外还有订婚、答谢媒人、烟酒、红包等花费。据粗略估算,这个婚结下来得50万元以上。
高价婚事让不少农村男青年患上了“恐婚症”,到了结婚年龄的小伙子要拼命挣钱,其年迈的父母也不得不出去打工,就是为了挣够“天价”结婚费。
除此之外,农村婚宴普遍存在着铺张浪费现象。据笔者调查,目前农村办婚宴好多都在县城的大饭店,每桌酒席都得近千元。因为农村过春节大多集中吃喝,所以参加婚宴的客人一般都吃不了多少,大部分饭菜都浪费了。
今年春节,在平乡县节固乡,一位村民给儿子操办婚事,考虑到在县城大饭店吃肯定会浪费,于是就改在家里置办酒席,并叮嘱厨师说,大鱼大肉,大家都吃腻了,要少做鱼肉多做素菜。没想到亲家认为这样做给闺女丢了脸,于是当场翻脸,婚礼差一点成为闹剧。
高价变“平价”:加强完善农村社会管理
“由于春节婚嫁比较集中,所以村民存在着攀比和从众心态,很多时候是打肿脸充胖子,没钱也要愣充面子。”小东是广平县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近两年来,他对农村婚嫁情况比较了解。
“饭菜可以扔掉,但不能不够规格,10元一盒的烟和30元一瓶的酒是起步价,迎亲车队要清一色……”小东告诉笔者,农村结婚攀比主要表现在随份子、迎亲车队、婚宴饭菜、烟酒等几个方面。今年春节,他回家参加了一个同学的婚礼,本来同学买了辆本田车准备接新娘,但女方家长认为不够气派。没办法,同学家只好租了一辆奔驰车,又雇了30辆清一色的黑色轿车作为迎亲车队。虽然新娘就是本村的,但为了讲排场,车队绕村一周后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伴随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婚礼越办越隆重是一个必然趋势,但结婚花费超出一般家庭现实支付能力这一现象,显然还存在一些深层次原因。”省社科院《经济论坛》杂志总编、农村经济研究员穆兴增说,从表面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农民荣辱标准的错位,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手里有钱了,但却忘记了浪费可耻的传统道德理念,很多人认为大操大办婚事才有脸面。从深层看,农村社会管理的削弱和滞后导致了许多农村社会事务无章可循,农民行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约束。
穆兴增认为,如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且正成为一种风尚,成为更多人的实际行动。所以,一方面,媒体要多多引导,群众要人人参与;另一方面,要下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采取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节俭光荣,拜金、浪费可耻的思想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采取各种方式支持农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等农村社会管理机构,并不断强化其功能,建章立制规定婚丧嫁娶的形式和规模。(实习生尉云波 记者 马国胜)
- 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问卷调查 村官们想什么?盼什么? (2009-06-22)
- 知青去农村 命运从此转向 (2009-09-21)
- 中办国办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2011-02-15)
- 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2011-04-27)
- 国家将采取五项举措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201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