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县高校毕业生村干部个性化培养计划
根据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组通字[2008]18号)和《江西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赣组字[2008]24号)文件精神,促进我县高校毕业生村干部健康成长、个性化发展,特制定本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融入、发挥特长、个性培养”的培养方针,构建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村级组织、高校毕业生“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把我县高校毕业生村干部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成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和组织保证。
二、培养原则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个性化培养主要遵从以下四项原则:
1、个性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的原则。以高校毕业生年龄、心理、性格特征为主导,注重个性培养,引导其自主思考、自主决断、自主融入。同时,注重培养其和谐共事、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团队精神,使个人意志与集体决策有机融合,促进村级集体事务整体推进。
2、实践砺炼与特长发挥相结合的原则。在高校毕业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其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向村干部学,了解熟悉农村政策,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同时,根据所学专长,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在专业知识领域发挥特长,为农村工作注入新活力。
3、分层培养与定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县乡村三级培养层级,县委组织部负责高校毕业生村干部成长的宏观指导,在征求乡(镇)村及个人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高校毕业生村干部个性培养方向;乡(镇)党委负责制定高校毕业生村干部具体发展计划,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村级组织积极参与和协助,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高校毕业生村干部转变角色、融入集体、开展工作。
4、统筹规划与分类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县委组织部根据高校毕业生所在乡(镇)党委的确定的个性化发展指导计划,统筹规划,区分目标,围绕高校毕业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组织分类考核。
三、培养内容
围绕高校毕业生村干部个性化培养要求,增强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核心能力,重点提高四个方面的能力。
1、培养知识运用能力,提高推动发展的水平。引导高校毕业生村干部切实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将所学知识和活跃思维运用到实践工作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理解力,切实提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准确消化理解有关政策精神,确保执行政策不出偏差;培养执行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务实性,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培养创造力,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知识水平高、工作干劲足的优势,遵循农村工作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善于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使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特色,推动农村各项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培养有效操作能力,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引导高校毕业生村干部创新服务方式,转变和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做好群众服务工作。拓宽服务领域,对群众的服务延伸到经济、文化、公益事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各个领域;强化服务绩效,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培养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凝聚人心的水平。引导高校毕业生村干部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增强法制观念,时刻以党纪政纪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发扬民主,作决策办事情尊重群众意愿,努力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坚持以民为本,切实增强民本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清廉自守,明晰法律与纪律的“高压线”,明晰公与私的“警戒线”,保持清正廉洁形象。
4、培养统筹协调能力,提高促进和谐的水平。引导高校毕业生村干部切实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运用沟通协调、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分析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时妥善地采取措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培养方式
为增强高校毕业生个性化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持续性,主要采取以下培养方式。
1、拟定发展计划。为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村干部的个人诉求和发展方向,要求每位高校毕业生村干部根据自身特长、培养内容和所任职村的具体情况,拟定个人发展计划,按管理原则逐级上报,县委组织部会同乡(镇)、村及其本人共同修订确认,并将其发展计划列入考核目标,实现个人发展与组织培养的有机统一。
2、组织定期培训。设立个性化培养专项资金,确定高校毕业生参加每年全县村书记培训班和村主任培训班,帮助其了解当前农村工作政策、方针,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同时,根据每位高校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分类组织外出学习考察,拓宽视野、开阔眼界。
3、构建培养网络。构建县委组织部引导、乡镇支持、村级配合、个人主导的培养网络,建立“4+ 1” 链式结对培养机制,即县级领导、乡镇领导、村党组织负责人、致富能手与高校毕业生结成培养帮带对子,通过跟班学习、贴身引导、情境实践等方式,实行“四带一”培养;建立人文关怀机制,在工作上、生活上、感情上关心高校毕业生,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4、实行“痕迹管理”。采取“四个一”的方式进行“痕迹管理”。组织高校毕业生村干部制作一个网页,构建工作交流、信息发布、探索讨论平台;编印一份信息简报,及时反映村情民意、工作动态、政策法规等;开展一次结对帮扶,鼓励高校毕业生与所任职村的困难群众、种养大户、贫困儿童等结对,进行“心连心”、“面对面”、“手牵手”帮扶;撰写一份工作日志,印发“高校毕业生村干部工作笔记本”,要求高校毕业生做好每天的工作生活情况记录,培养分析、总结、归纳、融通能力。
5、开展研讨交流。建立“四个一”研讨交流机制,即:每月一次座谈会,高校毕业生通报在各自岗位上的工作生活情况;每季度一次研讨会,高校毕业生每季度撰写一篇调研文章,提出在各自岗位上的工作思路和建议,并定期进行交流;每半年一次观摩会,组织高校毕业生现场参观所任职村的工作绩效;每年一次述职会,邀请高校毕业生村干部所在乡镇和所任职村负责同志参加高校毕业生的集中述职会。
- 新疆博湖县“四类导师”培养大学生村官成长 (2018-11-05)
- 大学生“村官”与“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员有何不同 (2009-06-14)
- 海南优秀村干部可考乡镇公务员 (2009-06-29)
- 江西省宜春市市委组织部出台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实施细则 (200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