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学生村干部心理困惑 要切实抓好三个方面的教育培训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李 勇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李 勇)

  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2007年,我们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首批选聘了70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到村任职。一年来,大学生村干部顺利完成了角色转换,其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基层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我们认识到大学生到村任职,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容易产生六个方面的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

  一是容易产生“失落感”。农村目前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报考村干部时都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真正接触到农村的现实,特别是个人美好期望与现实环境之间的较大落差,仍然会使一些大学生村干部产生“失落感”。 二是容易产生“自卑感”。主要是指在农村工作的环境、条件、社会交往,有时甚至是谈对象都远远不如在城市工作,造成一些大学生村干部感觉“低人一等”。三是容易产生“孤独感”。大学生到村工作,往往远离家乡和同学,同时目前绝大多数村还不能象机关单位那样按时上下班,多数时间只有大学生村干部一个人在村办公室,容易使大学生村干部产生无依无靠的“孤独感”。四是容易产生“无助感”。有些大学生村干部虽然有解决问题的满腔热忱,但由于对农村情况不熟悉,开展农村工作的经验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积极帮助,往往事倍功半,有时甚至是好心办了坏事,使大学生村干部自觉不自觉地产生茫然无助的感觉。五是容易产生“挫折感”。主要是指有些大学生村干部自认为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但在化解复杂矛盾和问题时,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心理上对工作成绩的期望与客观现实的反差较大,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挫折感。六是容易产生“迷茫感”。大学生到村任职条件比较艰苦,待遇比较低,再加上村级发展的空间又比较小,很容易让一些大学生村干部产生浮躁心理,感觉到没奔头,没盼头,既影响了工作,又影响了大学生村干部的形象。

  切实解决好大学生村干部容易产生的六种心理问题,对于确保大学生村干部安心村级工作,实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大学生村干部健康成长“双赢”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我们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我认为要破解大学生村干部的心理困惑,必须切实强化三个方面的教育培训。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