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借调大学生村官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建设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李昌贵

    问题提出的背景:

    前不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徐双敏教授公布了对湖北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的情况,结果发现竟有六成大学生村官不在村。村官不在村,很大原因是被借用。在新农村建设急需整体推进,国家经济社会陷入发展瓶颈的时下,为什么大学生村官被借用成了常态,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弊病。作为党和国家选派到基层的知识分子,用创业带动发展是“三农问题”得到最终解决的希望所在。他们被借用,对于促进新村官新合作发展有何影响?稳定村官队伍,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有何意义?

    借调行为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从大学生村官“工程”实施以来,主管部门就没有任何明文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间可以被借调。借调行为控而不止,完全是一些地方领导的个人行为。“被借调”其实意味着两种可能,一是借而不还,产生岗位空缺,职能移位,客观上导致党和国家对农村建设人力支持的政策最终得不到落实。二是调而不管。大学生村官创业成为泡影,客观上导致浮在新岗位上的村官成部分公务人员的“行政傀儡”,发展空间遭遇新一轮打压。试问,没有在基层体验过发展的艰辛和群众的疾苦,在“温室”中长大的干部能否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通过创业挑起未来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大梁?  

     “借调”,一个隐性的国家发展战略的杀手。作为党和国家选派到基层创业的人才,刚来到基层,就被往上“送”。这事实上是借调者认为国家中上层不尊重人才,胡乱往基层投放,“伯乐”将其作为人才库存起来,借调到身边培养,这个是大好事情,说明国家发展对大学生人才还有着巨大需求。但是,村官“被借调”却反映出国家政策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支持的缺位。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村官待遇不如农民工、逐渐演变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的现实面前,村官创业环境正日渐恶化。  

    借调村官的创业之痛:

    假设借调后还存在着完整的村官创业,那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在乡(镇)政府部门及单位中,由于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严重,年轻人手缺乏,再加之现在实行政务电子化、信息化,办公室懂电脑的人员少,很多村官被政府借调到了县城和乡镇,分派到每个办公室,成了部门办事员。有些地方,自村官上任之日起,就被截留安排到乡镇,分派到相关的驻村办公室,只是村上有重大的事情,才和驻村干部一同下村“探亲”。不掌握情况变化,怎么创业?把创业当儿戏,大家输不起。    

    尊重人才,留驻人才,是新农村建设内涵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村官跑龙套,他们的工作合职吗?在村官的职责定位上,党和国家是要求他们认真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村工作经验,想方设法帮助当地农民致富。而要想实现这个价值,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村官,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必须身体力行带头创业,搞出一个致富项目,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帮着村民富。但为什么这个功能实现不了,社会涌现的先进典型不是很多,这主要由于村官的精力不足,地方政府思想解放不彻底,对于村官的排挤严重,可以说很多大学生村官是在夹缝中坚强生存。虽然村官有明确的职责和义务,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村官却“被”打酱油,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农村创业中。从村官被借调后的工作内容看,其工作内容与村民脱贫致富并无直接联系。工作范围的扩大化,工作内容的多样化,对于本应总揽全局,发挥专业优势,高屋建瓴地带领村民成功创业的村官来说,却因为人地分离不了解村上具体情况而丧失了功能。村官不在村,村官的功能和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虽有个别村官沉入到了村里,选取了一些创业项目,部分改变了村(社)的落后面貌,但是也因为地方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够,在编制不定,前途成为未知数,上级领导的评价对村官的考核成为最为重要的要素的前提下,迫于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而不得不回到乡镇上,造就了“村官空巢”现象,耽误了创业项目的进一步延展。

    村官工程的理性回归:      

    大学生“村官”工程不能单纯成为国家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手段。记得大学生“村官”工程启动之时,就有评论认为,村官计划既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又可改善农村人才结构,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但事实上,这项工程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对大学生就业起到延缓的作用,很多地区的村官模式是从根本上抛弃了第二种功能。我们知道,村官的出路共有五条,分别是继续当村官、考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和继续学习。如今“71.4%的大学生“村官”准备考公务员”,而自主创业分流路径选择的人却是分外冷清。形成万人共挤独木桥的局面,只是因为村官拥有丰富的基层经历,“村官”不在村的现象不能消除,不仅那基层“丰富的经历”无从谈起,就连发展专业合作社、引导村官创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建设与发展也缺失了政策的连续性与科学性。社会发展的失衡,致使那些真正具有基层工作经历,怀着对党和国家万分忠诚心而又缺少必要社会关系包括村官在内的基层工作者就会受到非借调的体制排斥,得不到应有的晋升,使得党和政府在基层的矛盾增多,基层民生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尤其是与农民的矛盾急剧加强。其实,对于更多具有实干精神积极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把其作为党政队伍的后备干部培养才是最为重要的吸引动力。借调到县区和乡镇的行为,并非是不可为。作为一种人才流动的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信心和激情,促使村官更加熟悉政府的工作方式和办事程序。有助于畅通信息,拓宽视野,扩大交流与合作,快速而高效地为村(社)的项目引进与落实牵线搭桥。纵深推进村官参与国家的社会管理,使其更加深刻的了解政府的运转方式,快速地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但是,随意的借调,却抽空了国家在农村的人力支撑,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破坏了国家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战略。  

    创新体制环境,推进创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是对外开放的时代,是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时代,是合作交流创新的时代,历时态看,农村在发展,共时态看,农村需要加快发展。我们必须实事求是,进一步优化体制环境,推进创业建设。邓小平说,“胆子不再大点,步子就不会快点”,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又好又快的同时,把更好更快作为发展的目标。为此,监督机制要极其给力,坚决杜绝乱借错调,捍卫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科学性与庄严性。坚决杜绝因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让大学生村官发展战略“变形”成为“形象工程”。对于那些随意借调村官而又不加以改正的地区和单位领导,要坚决给予查处。同时,各地金融和财政要降低门槛,成立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这样做,一是加强体制建设,整顿党内风气,严肃纪律,还权于民,着实改善“三农”建设环境。二是明确发展目标,转变发展方式,鼓舞士气,大胆创业,稳定大学生村官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最终贯彻和落实;只有把村官放到村里去,让他们发现资源做好规划,发挥比较优势选好项目,带领村民一起创业,积极探索和实践“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走高科技农业的国际路线,高规格、大手笔地把农村农业做强做大;只有这样,我们的农村建设才有新突破,农民才有希望,民族的竞争力和软实力才有整体的提升,社会主义主义中国才有特色。    

作者介绍:

李昌贵(1984--)男,侗族,法学硕士,贵州省石阡人,重庆市酉阳县龚滩镇罾潭村党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