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感悟:大学生村官农村实际工作中的不足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佚名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继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担任乡镇长助理后,中央及省委采取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项工作既是中央和省市着眼于农村的改革深化,为农村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实施的“强基工程”,也是为党政干部队伍储备后续力量,培养造就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领导干部人才的“育苗工程”,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而开辟的一个重要渠道。

  但是,毋庸讳言,由于工作性质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大学生村官显然有别于一般的大中专学生,更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干部,因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所受到的管理要比一般干部严得多,肩上的担子比别人也要重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年龄、阅历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村官尤其是未接触过农村工作的年轻同志就感到有些不适应,一时难以渡过角色转换的磨合期。

  一是心理上的不适应。由于离开校园时间较短,工作中一时半会还脱不了学生气,想问题、办事情比较单纯、片面,存在着浮而不深,依赖心理强,承受心理弱的问题,加之以前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棘手的事情,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打退堂鼓,感到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有些则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具有知识厚实、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优势,是各级组织部门百里挑一选拔出来,帮助村上谋发展、攻难关的,思想上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难以放下架子和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还有的,或许是出于择业的无奈,从内心深处对选择当村官还是感到不理想、不满意,认为当村官就是当泥腿子,心里多少有些心灰意冷的感觉,放松了自我约束,工作中随意性强,自制力差,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履行职责情况比较差,甚至存在着遇事不请假,随意离岗现象。

  二是环境上的不适应。由于多年在外求学尤其是大学校园生活的经历,已经习惯了都市的生活,特别是那些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大学生,在选择当村官后,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面对基层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相对较差的生活条件,还是感到与自己的想像落差太大,一时难以适应,心理准备不足,不能尽快地进入角色,工作中无法和镇村干部配合,长此以往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退出大学生村官行列。

  三是工作上的不适应。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适应乡镇环境较慢,加之缺乏必要的实践,工作中被动应付、得过且过,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使个人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尤其是面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虽有热情却方法欠妥,应对问题的能力和策略不足,独立工作的能力不强。

  结合自身实际来说,我09年7月毕业于延安大学,11月加入大学生村官的队伍,现任洛南县保安镇眉底村村主任助理兼包村干部,上任至今已一年有余,出于便于管理、方便生活、锻炼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从上任至今我一直居住在镇政府大院。镇党委政府在我一年多的工作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日常的工作中我不仅是村上的村官,而且是镇上的干部,除了村上的日常事务以外还要服从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做一些例如抗洪救灾、人口普查、计划生育等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我感觉很是痛苦,说自己是镇上的干部,自己没有编制,明显不是;说自己是村上干部吧,自己又吃住在镇上,甚至比正式编制的干部还要忙;干好了村上的工作,镇上的工作就干不完,干好了镇上的工作,村上的工作就无法按时完成,我陷入了一个很苦恼的境地,大学生村官成了镇政府大院内最为尴尬的职务。

  刚刚上任的时候,我和别的大学生村官没有什么区别,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我,对农村工作一无所知,对如何开展工作更是没有一点谱,面对农村复杂的工作局面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我也曾经想过很多,身兼两职的我曾经遭受过镇上的怀疑和村上的怀疑,有段时间我甚至都想过这份工作是否适合我,甚至怀疑过自己的能力,自己是不是选错行了,难道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干行政工作。

  我相信我所遇到的问题绝对不是我一个人所要面对的,应该是很多大学生村官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角色转换的艰难、转换后的尴尬以及在镇村两级中间寻找自我的迷茫······

  但是,经过一年的实践摸索,我在保安镇党委政府的各位领导和镇政府大院内的各位同事的帮助下,我咬牙坚持了下来,而且已经适应了现在的工作,找到了在服从镇上统一安排的同时保证村上工作不失误之间的平衡,无非就是晚上加点班,迟睡一会,早上起早点,少睡一点,虽说比以前上大学时苦,但是却锻炼了我农村工作的经验,增长了我的才干。村官这个职业是没有编制的,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因为就算三年后我不能留下来继续干,但是我在这三年中积累的农村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人处世的道理……等方面的所积累的能力都将让我终生受益无穷。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钟健能说过“既然选择了当村官这条路,就选择了吃苦,就选择了责任,就选择了成功。”我以此话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