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治村模式进入实践操作阶段 农村不是大学生跳板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佚名
“农村发展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干部。依我看县乡两级退休的那些干部,工作经验丰富,对农村情况也了解,他们肯定能干好。”在茌平县小杨屯做了60年支部书记的张国忠曾这样对记者说。
无独有偶,2008年10月7日博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退居二线”人才“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这个文件明文规定,鼓励“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党政事业单位50岁以下和接近离岗年龄的在职干部”到农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与大学生村官相比,这些“二线干部”的优势不言自明。
政府选拔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村官”,并且已经为其打通了上升发展的通道,从助理到村支书、村主任就是第一步,而从现任“村官”选拔基层公务员则又是紧跟发展方向。这意味着“大学生治村”模式进入实践操作阶段。
大学生出任实权“村官”,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更大的锻炼。农村不比校园,其中的关系之复杂与利益之纠葛,都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所难以想象的。他们的优势在于知识丰富,有想法有冲劲,为农村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或许才是他们的长项。
有的大学生在就业、考研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把“村官”当成了“跳板”,把农村当成“中转站”,为读研或报考公务员打基础。有的名义上是挂村里的职务,而实际上在镇街机关上班,难以真正进入“村官”角色。这样的话,他们怎能得到农民的拥戴?他们能给农村带来进步吗?
大学生到农村,这无疑是正确方向,但他们出任农村的管理者后,如何继续学习进步,转换角色,扑下身子干点实事,仍值得继续观察与探讨。
延伸阅读:
- 当好大学生村官,这辈子就不愁了?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不应成为特殊公民 (2009-04-16)
- 激赏村官当公务员是塞给大学生的“奶嘴”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工作半年当选代表为何遭质疑 (2009-04-20)
- 学有所用融入农村 大学生当村官不是当官 (2009-04-21)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