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学生“村官”的十点忠告
来源:
作者:梁煜璋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当好大学生“村官”也是一门崭新课题,这有待于实践探索基础上的总结。在这里,我只想与投身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交流一些看法,概括起来就是要“学好三门基本功课,发挥三大比较优势,做好三个心理准备,把握一个关键所在”,即“十点忠告”:学好三门基本功课,即要了解农村实际,了解党和国家有关三农的政策和法律,了解其他先进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具体说来就是:
首先,大学生“村官”要了解自己工作的场所、服务的对象,即农村的实际(即“村情”),这是做好大学生“村官”的一个根本的前提和基础。军事上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从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讲,了解了农村实际,才能更好地对农村“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大展身手。就像搞对象一样,不了解对方情况,终究也是一场糊涂恋爱。
其次,大学生“村官”要了解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三农的政策和法律规定,这既是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法定依据,也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方向和力量。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讲政策和法律,发展就没有方向和秩序。政策和法律,表明党和国家鼓励什么,支持什么,限制什么和禁止什么。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与引导。
第三,大学生“村官”要了解其他先进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这是推动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从政策到现实,有一个转化的过程,需要一个实现的路径。学习先进,典型引导,这是我们长期发展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大学生“村官”从事农村工作,更要善于作纵向的和横向的比较,尤其要学习别人,从中找出差距,明确改进方向,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发挥三大比较优势,即现在组织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急需的专业知识能力的优势,网络技术能力的优势和新型管理能力的优势。具体说来就是:
其一,大学生“村官”是专科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在专业化和知识化方面尤其是这种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方面显然是有很大优势的,而新农村建设涉及的现代农业、农村低保医保、土地流转、建设和发展规划等等方面的新知识和新要求,大学生“村官”在理解和接受乃至应用起来要更容易些。
其二,现在的经济运营模式与其说是市场化的,不如说根本上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而我们的农村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闭塞,信息不对称,因而导致人们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把握不住发展机遇。破解这一难题自然离不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手段。而大学生“村官”显然是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三,传统的管理依靠管理者的威望和经验,而现代管理则更注重制度的创新和流程的设计以及每个人职责的明确和奖惩机制的落实。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问题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问题,是把他们以先进的理念和模式武装起来和组织起来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在探索和尝试新型管理方面会有所作为的。
做好三个心理准备,即要做好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心理准备,做好吃苦和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做好以后可能不当公务员的心理准备。具体说来就是:
一是要做好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心理准备。我们大学生“村官”只有在农村扎下根,矢志不移地去奋斗,才能与农村结缘,对农村有感情,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发展,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没有这样一种决心恒心和意志品质是万万不行的。
二是要做好吃苦和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从理想到现实,从城市到农村,从课堂到田间,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反差是巨大的,吃苦是一定的,遭遇挫折甚至失败是难免的。正如参加一场高水平且严格的考试,必须把可能的困难估计得严重和充分一些才能更加从容。
三是要做好以后可能不当公务员的心理准备。因为想做出一些成绩,所以必须长期矢志奋斗。要奋斗就必须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事。如果整天满脑子就想着当公务员,那么就会和农村“离心”,“离心”就不会作出成绩,更不要奢谈什么当公务员的希望了。把握一个关键所在,即必须融入农村两委“班子”,依靠组织的力量施展个人的才华。具体说来就是:
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所以,农村的发展关键还是要靠两委“班子”和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是其中的一员,要认识自己的角色,要有这种组织观念。马克思、恩格斯讲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大学生“村官”只有融入村级领导班子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同时,大学生“村官”除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特长之外,还必须结合农村工作的特点有意识地锤炼和提高自己的组织领导才能,这样才这更符合“村官”的履职要求。大学生“村官”风华正茂,体现着新生一代国民的素质;但同时你们又是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历史把重任交给了你们,时代把使命赋予了你们,党和人民把期望寄托给了你们。希望你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扎实工作,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首先,大学生“村官”要了解自己工作的场所、服务的对象,即农村的实际(即“村情”),这是做好大学生“村官”的一个根本的前提和基础。军事上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从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讲,了解了农村实际,才能更好地对农村“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大展身手。就像搞对象一样,不了解对方情况,终究也是一场糊涂恋爱。
其次,大学生“村官”要了解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三农的政策和法律规定,这既是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法定依据,也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方向和力量。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讲政策和法律,发展就没有方向和秩序。政策和法律,表明党和国家鼓励什么,支持什么,限制什么和禁止什么。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与引导。
第三,大学生“村官”要了解其他先进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这是推动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从政策到现实,有一个转化的过程,需要一个实现的路径。学习先进,典型引导,这是我们长期发展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大学生“村官”从事农村工作,更要善于作纵向的和横向的比较,尤其要学习别人,从中找出差距,明确改进方向,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发挥三大比较优势,即现在组织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急需的专业知识能力的优势,网络技术能力的优势和新型管理能力的优势。具体说来就是:
其一,大学生“村官”是专科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在专业化和知识化方面尤其是这种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方面显然是有很大优势的,而新农村建设涉及的现代农业、农村低保医保、土地流转、建设和发展规划等等方面的新知识和新要求,大学生“村官”在理解和接受乃至应用起来要更容易些。
其二,现在的经济运营模式与其说是市场化的,不如说根本上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而我们的农村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闭塞,信息不对称,因而导致人们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把握不住发展机遇。破解这一难题自然离不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手段。而大学生“村官”显然是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三,传统的管理依靠管理者的威望和经验,而现代管理则更注重制度的创新和流程的设计以及每个人职责的明确和奖惩机制的落实。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问题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问题,是把他们以先进的理念和模式武装起来和组织起来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在探索和尝试新型管理方面会有所作为的。
做好三个心理准备,即要做好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心理准备,做好吃苦和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做好以后可能不当公务员的心理准备。具体说来就是:
一是要做好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心理准备。我们大学生“村官”只有在农村扎下根,矢志不移地去奋斗,才能与农村结缘,对农村有感情,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发展,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没有这样一种决心恒心和意志品质是万万不行的。
二是要做好吃苦和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从理想到现实,从城市到农村,从课堂到田间,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反差是巨大的,吃苦是一定的,遭遇挫折甚至失败是难免的。正如参加一场高水平且严格的考试,必须把可能的困难估计得严重和充分一些才能更加从容。
三是要做好以后可能不当公务员的心理准备。因为想做出一些成绩,所以必须长期矢志奋斗。要奋斗就必须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事。如果整天满脑子就想着当公务员,那么就会和农村“离心”,“离心”就不会作出成绩,更不要奢谈什么当公务员的希望了。把握一个关键所在,即必须融入农村两委“班子”,依靠组织的力量施展个人的才华。具体说来就是:
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所以,农村的发展关键还是要靠两委“班子”和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是其中的一员,要认识自己的角色,要有这种组织观念。马克思、恩格斯讲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大学生“村官”只有融入村级领导班子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同时,大学生“村官”除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特长之外,还必须结合农村工作的特点有意识地锤炼和提高自己的组织领导才能,这样才这更符合“村官”的履职要求。大学生“村官”风华正茂,体现着新生一代国民的素质;但同时你们又是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历史把重任交给了你们,时代把使命赋予了你们,党和人民把期望寄托给了你们。希望你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扎实工作,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延伸阅读:
- 到基层工作是机会 大学生村官切莫被截留 (2009-06-16)
- 设立专门的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可取 (2009-06-16)
- 选聘大学生村官,一时之举还是长久之策? (2009-06-17)
- 大学生当村官,怎样才能做好 (2009-06-19)
- 寄语大学生“村官”:“三要三不要” (2009-06-23)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