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必须做到三丢

来源:54cunguan.net 作者:张金龙
    自2008年开始,中央正式启动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村官”工作,以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的党政后备干部。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之后,如何很快适应环境,尽早完成角色转变,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必须做到“三丢”

  一是要丢掉“书生气”。大学生“村官”直接从大专院校下到农村,作为一个“空降兵”,初来乍到,村民们还会投来异样的目光,要想给农民当“头儿”,首先要丢掉“书生气”,得有点“农民味”。缺少“乡土味”的干部,难以和农民打成一片,工作也就难以开展。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要入乡随俗,学会和农民交朋友,从身边‘小事’做起,刻苦磨练自己,尽快转变角色,才能担当村里的‘大事’。

  二是要丢掉“官架子”。少数大学生“村官”认为,作为组织部门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我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官”、是“干部”。但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群众需要的是懂专业技术、会经营管理、能引领群众致富的人。因此,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首要任务是去掉“官”念,力争很快从“外乡人”变为农民朋友的“贴心人”。诚然,要完成由学生向农村工作者的转变,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会感受到成长的艰辛和农村工作的艰难,但是,大学生“村官”要到农村干事创业,必须丢掉“官架子”。

  三是要丢掉“旧观念”。如果把自己当“知识份子”看,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农民是不喜欢也不需要你的,不管你有怎样的能耐,嘴巴如何能说会道,他们是不会贴心跟着你干的。必须学会换位思考,要深入农户,了解农村,加深对农村和农民的体会,和农民交朋友,和群众建感情,学会从农民的角度去领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把农村作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砺练人生的大学堂,而且要把步子迈扎实,使新农村真正成为自己施展才华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