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干部当村官与6成大学生村官不在村
核心提示:一边是5万干部当一周“村官”的做秀,一边是本当应该扎根基层锻炼的大学生村官却六成不在农村的反差,这恐怕不能不说是当下少数地区官场的一种折腾错位和黑色幽默!
咸阳市近期选派市、县、乡共计5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全市2767个行政村当“村官”,展开“我做一周村官”活动。(5月15日《西安晚报》)
选派5万干部当一周“村官”干什么?原来,活动始于4月15日至本月底结束。当地组织系统和市县涉农部门全体党员干部,其他市县级部门和单位三分之一以上副县级干部、副县级后备干部、科级(包括科级)以下干部,以及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人数超过5万。他们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掌握村上的发展现状,宣讲政策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协助村“两委会”抓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帮助包抓村完善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项目实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包联贫困户脱贫致富,专业户扩大生产,富裕户提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作为一个有过农村经历透熟村组工作的人,我不禁诘问:“隔行如隔山”的5万名机关干部能承担得起上述“天降大任”吗?就算5万名机关干部是样样精通的多面手,当一周“村官”能完成得了上述“神圣任务”吗?
相反,5万干部当一周“村官”倒使我油生三重疑惑杞忧?其一,5万干部当一周“村官”会不会增加农村农民负担?我注意到相关方面有“吃住在村、不讲条件,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事前要求,殊不知“吃住在村”本身便是给农村农民增加负担。再者,会不会扰乱农村正常工作?农村工作有农村工作的特点和节奏,5万干部当一周“村官”,对村官而言来者都是大官领导,设若说不敢怠慢围着转只是官场正常生态使然,谁又能保证能够杜绝受潜规则作用者借机请客送礼拉关系的“打擦边球”。还有,5万干部当一周“村官”,会不会客观上给村民留下“大官大都没事干,闲来下乡散散心”的错觉。事实上,既往类似5万干部当一周“村官”之类的活动,就没少给农民兄弟们落下“做秀”“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口实和国骂。
不禁想到另一则新闻。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艰苦的只占3.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徐双敏教授,对湖北大学生村官现状做了一项调查;日前她对记者说,不觉得村官工作苦,是因为六成大学生村官不在村。据徐分析,大学生村官长期被乡镇或县、区借用,一方面是因为此前地方机构改革人员减少工作任务重;另一方面与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认为大学生村官是“飞鸽派”有关。她了解到,担心大学生村官干不长,基层单位不愿委以重任,导致借用成常态,到村任职反成特例。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初报考村官的首要目的是“锻炼能力,积累社会经验”。工作一两年后,有71.4%的大学生村官准备考公务员,仅1.5%的人准备继续当村官(4月2日《长江日报》)。可以说,正是因为大学生村官六成不在村被上级借用,才形成七成准备考公务员仅1成半准备继续当村官的尴尬。一边是5万干部当一周“村官”的做秀,一边是本当应该扎根基层锻炼的大学生村官却六成不在农村的反差,这恐怕不能不说是当下少数地区官场的一种折腾错位和黑色幽默!
我注意到报道称,5万干部当一周“村官”截至目前,各级各部门已相继下派干部2万多名,走访农户17.3万多户,征求意见6万多条;帮助村级制定完善发展规划1694个,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26个,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法律法规宣传、文化下乡活动3500多次,落实惠民措施350多项,为群众办实事8570多件,解决难题4300件。我姑且不怀疑置喙这些数据的虚浮和水分,即使真然又能给“三农”带来多大现实实惠?老实说,我从数字背后看到的,除了相关地方形式主义新变种、换上的“做秀”新马夹及其背后的数字政绩冲动,什么也没看到。
值得警觉的是,5万干部当“村官”之类时下似乎正呈方兴未艾星火燎原之势,比如某地20万干部下乡驻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某地组织万名干部下乡种地且纳入年终考核等等。我想提醒的是,形式主义新变种和“做秀”新马夹无论如何伪装粉墨登场,终究还是不难识破,结果一样劳民伤财。相关部门应当适时引导及早正本,免得形式主义新变种和“做秀”换上新马夹蔓延扩散,防止其更大程度的作害民财和更大面积的损毁公信。
相关文章:范丰:“一周村官”板凳都焐不热
陕西省咸阳市近期选派市、县、乡共计5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全市2767个行政村当“村官”,展开“我做一周村官”活动。该市市委要求每名干部必须吃住在村,走访所在村三分之一以上农户。要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协助村“两委会”抓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帮助包抓村完善发展规划,帮助包联贫困户脱贫致富等。(5月15日人民网)
机关干部到基层当村官,有两大好处,一是了解民情,加强锻炼,提高素质;二是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咸阳此举出发点、落脚点都是值得叫好的。此举最抢眼球之处在于发动的对象几乎囊括了全市上下机关的所有干部,下派的地点涉及全市2767年行政村。
姑且不论此举是否对机关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就从村这一头来看,在为期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让全市每一个村每隔一周换一批下派的“村官”,村里的干群不看花眼才怪。做“村官”,是近几年很时兴的一个“行当”。有大学生村官,有机关干部蹲点做村官。像咸阳这种倾巢出动式的做村官的做法看起来蔚为壮观、浩浩荡荡,但效果令人不敢恭维。
咸阳市委对每个做村官的干部都有要求,有吃住方面的要求,有填表填卡的要求,有帮扶方面的要求,有规划方面的要求,等等。干部下村做村官,重要的是因村制宜,因时制宜,因农户制宜。一个人在一个村一周时间如同蜻蜓点水,对村情到底能有多少了解?而对村情了解的不深不透,又怎能为村里完善规划,为村民办实事?
机关干部如果出生在农村,对三农应该不陌生,而对出生在城里的机关干部而言,到村里做村官,难免隔行如隔山,要想在一周的时间内,从对三农不熟悉到熟悉,并且能为村里帮上忙,实在是赶鸭子上架的事。既然分配机关干部做村官,就应该有一个通盘的安排,做到每个(批)轮流做村官的机关干部到村里的工作衔接起来。不仅让每个机关干部如期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相对于村里、村民来说,能顺应村情,什么样的村,就完善什么样的规划;什么农时就做什么活;什么样的村民,就办什么样的实事。下派的机关干部一棒传一棒,工作上一环扣一环,而不是走马灯。基于这一点,各个下派的机关干部就不应该做格式化的事,比如,每名干部就不必都填写《走访农户记录表》、《咸阳市2011年农民增收明白卡》、《农村专业户增收明白卡》、《农村贫困户明白卡》、《咸阳市“我做一周村官”活动驻村工作情况统计表》。这种机械式的报表只要有一份就足矣,不必每名机关干部都要花精力了解,更不必要求农民像背书一样重复“上周的故事”。这样的布置,只不过为机关干部相互抄袭提供条件而已。
选派如此之多的机关干部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当村官,是大呼隆式的运动式的一阵风式的工作方法,连农民的板凳都坐不热,遑论为新农村建设有多大的作为,对机关干部增长才干有多大的裨益了。
- 当好大学生村官,这辈子就不愁了?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不应成为特殊公民 (2009-04-16)
- 激赏村官当公务员是塞给大学生的“奶嘴”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工作半年当选代表为何遭质疑 (2009-04-20)
- 学有所用融入农村 大学生当村官不是当官 (200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