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村官并不在村:大学生村官应多为村理事
前几天,我下基层到一个偏远乡镇采访,很想写篇大学生村官带领当地农民创业创新或发展现代农业致富奔小康方面的稿子。但当地村民告诉我:“这里大学生村官是有两个,可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镇政府帮忙,难得有时间在村里。”据说像这种大学生村官名为村官,但主要时间和精力却在乡镇机关帮忙,不打理或很少有时间打理“村事”的现象比较普遍。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可谓多种多样,有的说是乡镇政府工作很忙,人手很紧,特别是现在上级部门动不动就要下面报什么书面材料,大学生村官文字功底都不错,正好派上这方面用场;有的说是大学生村官工资不高,在乡镇帮帮忙,可获取一些补贴,增加点收入;还有的说一些大学生村官觉得对农村很陌生,对搞农村基层工作有畏难情绪,插不上手不说,还可能会给村里的工作添乱。
上述这些,能不能算大学生村官不理“村事”的理由?我看都算不上。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人才结构,是为了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是为了拓宽培养选拔干部的新途径,是为了推进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名为村官,却只待在乡镇机关帮忙打杂,这大概有违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的初衷吧?虽然大学生村官不是国家公务员,但也是经过各级组织部门精心筛选的,有幸成为其中一员的,都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既然走上村官岗位,就应该珍惜机会,心怀理想,立下抱负,干番事业。钱少点有什么关系?做村官本来就不是看中那点工资,而是为了长本事,为了有所作为;不熟悉农村工作又有什么可怕?村官岗位不正是专门为你提供的展示才华、锻炼成长的舞台吗?
在村官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的典型在我们身边不少,江山市碗窑乡源口村26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柴鹏就是一位佼佼者。柴鹏2009年2月经公开招考应聘担任了源口村委会主任助理一职。在两年的村主任助理岗位上,柴鹏和村民们的关系融洽,对他们的所需所盼也很了解,所做工作也得到村民的普遍认同。今年2月,源口村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党支部,柴鹏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还有衢江区的女大学生村官宁春,发动农户发展高山蔬菜、茶叶,帮助村里开展毛竹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完全让自己融入村民当中。宁春所做的一切村民们都看在眼里,今年她顺利当选为市人大代表。他们的成功靠什么?靠的是全身心地进入村官角色,让自己全身散发着“村味”,不把自己当外人,劲头使在村里,汗水挥洒在田野,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奉献着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正是因为她们一门心思理“村事”,勤学苦干,为村民发家致富做出了实绩,才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信任和支持。(七月荔枝)
- 当好大学生村官,这辈子就不愁了?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不应成为特殊公民 (2009-04-16)
- 激赏村官当公务员是塞给大学生的“奶嘴”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工作半年当选代表为何遭质疑 (2009-04-20)
- 学有所用融入农村 大学生当村官不是当官 (200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