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村官传帮带应落实备、争、续三字经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开来

    当下,许多地区为了让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基层,胜任本职工作,都会实行传帮带的工作模式,即由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与1名大学生村官结成师徒关系,传授做好农村工作、当好干部的实践经验,尽量帮助他们缩短了解情况并逐步适应农村得到成长的周期。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发挥传帮带的效果呢?笔者认为,落实“备、争、续”的三字经,就能真正发挥传帮带的效果。

  一、“备”字经

  这里的“备”是准备的意思,即要求负责传帮带的师傅不可随意,在对徒弟进行指导时一定要有所准备,不能信口开河。

  首先,在大学生村官开展某项工作之前,每一位师傅应当像自己开展工作一样去熟悉一下徒弟的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地了解工作的重点、难点等,最好能够事先在自己头脑中初步设计一下工作思路。这样一来,在接下来的指导过程中就能够有的放矢了。

  其次,即便是徒弟已经开展某项工作了,师傅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密切注意徒弟在工作过程中的相关动态,如与村民的交流技巧如何,工作过程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如何等,有哪些“闪光点”和不足……当然,对此师傅不能只是了解,还应当进行思考,最好是换位思考,即“如果我来做这项工作,遇到相同情况会怎么做”,将自己的感受、想法及时和徒弟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师傅的传帮带才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争”字经

  在开展某项工作之前,在与徒弟进行工作指导(交流)的过程中,师傅要树立平等意识,切莫因为自己的职务高、年龄大,而且又是师傅便高高在上,甚而盛气凌人。无论徒弟的管理水平、工作能力或高或低,彼此关系亲密与否等等,师傅都应当以平等的意识与徒弟进行交流。因为如果在指导(交流)时,师傅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如“我是来对你进行指导的”等,那师傅在指导的过程中就很难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了,恐怕,只会用自己的一孔之见去“挑剔”徒弟的工作行为了。

  正所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要知道,每一个大学生村官都很有工作激情,为了做好一项工作,工作之前一定会做很充分的思考。为此,师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之后,还要给徒弟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听一听村官自己的工作思路。师傅一定要鼓励徒弟不能只是做听众,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争做“好问者”和“争论者”,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并且可以与师傅进行争论。同时,为提高“争”字经的有效性,师傅不能一直拿着话语霸权的“话筒”,切忌搞“一言堂”,应以必要的限时发言为前提,同时明示“三说三不说”的要求:“三说”即说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说心中的疑问,说自己对徒弟争论观点的再认识;“三不说”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不说,已形成共识的话不说,与此次工作讨论话题无关的话不说。这样,不仅能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活跃的工作研讨氛围,而且通过争鸣,求同存异,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教学相长。

  三、“续”字经

  传帮带这一工作模式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之前师傅要进行指导,在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结束后,师傅还要帮助他们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每一个负责传帮带的师傅应落实“续”字经的要求,即每一项徒弟所开展的工作结束后,师傅要帮助徒弟结合自己的工作再思考,再认识,达到“做一事、长一智”的效果。

  首先,作为师傅,在徒弟某项工作结束后,要主动找其谈心交流工作得失,并将交流过程中师徒双方共同达成的共识进行提炼、遴选、整理,最好形成文字资料(即徒弟在此项工作行为中所存在的优缺点、应该如何改进的措施、方法等),以供徒弟参考,从而更好地将其融入到日后的工作行为中;

  其次,师傅还应将此次交流的意见(即上述的文字资料)纳入对今后徒弟的跟踪与指导,“听其言”,更“观其行”,看看徒弟有没有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落实,有没有保持住自己的优点,并改进自己的缺点,有没有能够“知行合一”;

  其三,师傅还应延续此次工作反思的相关话题,将其递进深入,从而让与此项工作所涉及到的相关的先进管理理念、工作方法贯穿徒弟的工作始终。例如,如果在此项工作中发现了徒弟在与村民交流的环节中所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就可以鼓励徒弟找一些相关的书籍看看,以及拜人民群众为师,在实践中多学习群众语言,多学习一些与群众交流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