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干好工作重要的是要心系农村
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其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村改革发展的成败。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以前,村干部平均年龄48岁,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0%,存在年龄老化、文化偏低、双带能力不强等问题。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3年来,农村基层干部的年龄、学历结构得到了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村级班子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选派年轻、学历高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他们在学历、专业等方面优势,助推新农村建设。垫江作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担负着为全市城乡统筹发展探索新路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村官”队伍,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让干部培养链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培养锻造一大批熟悉基层、了解民生、贴近群众的干部,从源头上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也是构建干部一线培养选拔链、锻造党政后备人才的长远之计。
在对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激励保障,又要强化竞争择优,才能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下得去,就是要确保大学生“村官”人员到村、思想到村。大学生“村官”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但由于他们大多数是刚出校门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对农村的发展现状、农民群众的需求各方面了解不多,做事情难免会抓不住重点,甚至无从下手。所以,一定要真正让他们沉下去,沉到基层,多跟农民群众打交道,而不是整天坐在乡镇政府办公室喝茶、看报纸、写材料。
有的大学生“村官”刚到村时热情高涨,但“三分钟热情”一过,遇到一丁点困难和挫折就成了泄气的皮球,甚至从此消极起来。笔者与一些大学生“村官”交谈的时候,他们讲出了自己的担忧:怕“沉”下去了“浮”不上来、或者不适应农村的工作环境。这就需要乡镇多给予他们关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干得好的大学生“村官”要流得动。2010年全县村支“两委”换届选举,4位沉下去埋头苦干的“村官”浮了上来,成功当选为村支书,他们成为了一个村的主心骨,也成为了其他大学生“村官”的榜样。这也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广阔农村天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要是真正沉下去干实事的人,是浮得上来的。
- 选聘大学生村官,一时之举还是长久之策? (2009-06-17)
- 大学生当村官,怎样才能做好 (2009-06-19)
- 寄语大学生“村官”:“三要三不要” (2009-06-23)
- 隆回县网友:农民对当今大学生“村官”充满期待 (2009-06-24)
- 关心大学生村官口惠也要实至 (20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