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出路引发的思考:干好就会有出路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
    前些时看了许多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报道和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很多是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想留住这些大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但遗憾的是至少有8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在三年任期期满后选择了离开,另谋出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诚然,大学生思维活跃,年轻有活力、有冲劲、有干劲,一定程度上给村级组织带来了活力和生机。我们也期盼这些大学生能爱上农村这片土地,扎根农村,服务于“三农”,在农村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但现实与期望有点背离,他们有的考公务员,有的考研,有的招聘到企事业单位,甚至是连眼前没有更好出路的,也不愿留在农村。尽管有很多大学生本身就是农村子弟,但上大学的经历,还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或多或少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对这种大学生“村官”大面积选择离开的现象,不免让人有些失望。

  大学生“村官”的出路在何方呢?其实,中央明确要求大学生村干部要下的去、待得住、干得好、流的动,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但在落实和执行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实是农村人际关系非常复杂,许多大学生“村官”要么下不去,要么下去也待不住或者干不好。他们要想在短时间内干成一件事,困难重重,有很大的阻力。而大学生村干部只有下得去,才能深入农村、接触农民、了解农业,才能待下来发挥自己的知识和专业优势,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只有做到了待得住,才能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农民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才能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也只有成为了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才会取得农民群众信任和支持,才会在农村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但现实是很残酷的,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干部从开始任职就基本没有在农村待过,或是被县里机关截留,或是被乡镇借用,根本没有什么农村工作经验,怎么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呢,更谈不上对农村和农民产生感情了。

  解决大学生村干部的出路,关键是要解决好他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问题,要从不同的政策层面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引导,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前途不是靠组织的承诺来实现的,而是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得到农村干部群众的认可,干出一翻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绩,才会有出路,才会有前途。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政府出台一些更完善的政策,更大力度的引导、鼓励和扶持,不断加强他们基层的历练,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对那片土地的农民倾注一份真感情,通过自身的努力,作出一番成绩,成就一番事业,给农村带来可喜的变化,让他们切实具有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好他们的出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农村渴望大学生“村官”的回归,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村干部扎根农村,建设新农村,尽快成长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现代农业的引领人、文明和谐乡村的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