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完善的制度去求解破解大学生村官去留之惑
我们算什么人,该往哪儿去?”这是山西吕梁山大学生“村官”赵伟的困惑,与他一样“纠结”的还有同为“村官”的数万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官已达29万人之多。但“应急”之策并未有完善的规划,3年选聘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去留”,成为这些“村官”们心头的困惑。据当前一项公开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八成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境遇尴尬。在他们看来,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深造是光明的前途,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为,留在农村有前景。(9月1日中国新闻网)
大学生“村官”,是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职务。2008年开始,这一方式在中国内地全面实施,有人将之称为“新一代知识青年下乡”。
招用大学生当“村官”,可以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农村的发展。但必须看到,某些大学生当“村官”,不是选择扎根农村,他们将“村官”当成通往公务员的“跳板”,渡过了就业危机之“河”后便走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跳过“龙门”的大学生再跳进“农门”,说实话,思想上没有一点疙疙瘩瘩才怪呢!再者,有招聘大学生当“村官”的优惠条件,可能还缺少留住大学生扎根农村的优惠政策。培养和使用大学生“村官”也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不能将“村官”作为渡过大学生就业危机的“跳板”,缓解了就业压力却顾及不到农村的发展,农村人才像“走马灯”似的,来一批后走一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之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的发展尤显迫切。现在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引得进、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应该说,国家出台新政策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的初衷是好的,有战略眼光。“村官”虽无品无级,却是农民致富的“领头雁”,一个好“村官”能振兴农村一方天地。像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他虽非大学生,但他有超前的改革意识和创业精神,将华西村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如果每一个“村官”都像他这样,何愁农村不发展、农民不富裕!
“铁打”的农村不能有“流水”的“村官”,否则对农村的发展极为不利。农民真心诚意想共享改革之成果,但由于人才的“瓶颈”,往往会使这一良好的愿望落空。大学生“村官”难留住是事实,这不能怪他们的觉悟低,应该多拷问我们的政策是否全面具体、就业环境是否宽松和谐。如果“工作无所事,未来雾看花”,大学生“村官”再怎么热情四射,也难保他们遭“冰河期”而不降温。因此,大学生“村官”去留之惑,需要用完善的制度去求解。(长江网 钱桂林)
- 当好大学生村官,这辈子就不愁了?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不应成为特殊公民 (2009-04-16)
- 激赏村官当公务员是塞给大学生的“奶嘴”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工作半年当选代表为何遭质疑 (2009-04-20)
- 学有所用融入农村 大学生当村官不是当官 (200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