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策 内外兼修 给大学生村官可见的未来

来源:佛山日报 作者:陈莎
    2012年高明大学生村官选聘,24个职位吸引376名大学生报名角逐。

  这些数字似乎可为“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合理”、“农村成为大展拳脚的舞台”提供例证,但此际,我并不想迫不及待地大唱赞歌。2009年该区首次选拔的20名大学生村官聘期届满,辞故迎新之时,向这批年轻人问一句你后悔这三年里的经历吗?或许更有价值。

  不必一厢情愿地拔高他们的境界,为当初的选择赋予“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光辉。从“国考”到“省考”,从公务员到聘员,现今遴选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人才的网络和渠道不可谓不丰富、不畅通,我们不该讳言,对不少报考村官的大学生而言,村官只是其他路径行不通后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但这不要紧。要紧的是,在握紧这个选择后,村官之路能否真的让他们一展所长并有所得。

  无法确保每个大学生村官都以服务基层为“第一志愿”,那么,作为降格的期许,至少应该确保他们到任后不为这样的“调剂”心生怨怼。其实,对陌生领域好奇、愿意尝试和探索、容易养成新兴趣,本是年轻人的常态,只要对这些心理稍加引导,农村新天地、基层大世界里理当有引爆他们兴奋点的东西。

  所以,在热情洋溢地向大学生发出邀约的同时,相应的软硬件环境的构建也不该迟滞。给大学生村官一个“看得见的未来”,既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他们投身的“三农”事业负责。

  这些拥有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名衔的大学生,不该成为村委会的一道摆设。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接收他们的基层自治组织,都有责任为他们开辟用武之地,培育、刺激他们对岗位的热爱。

  为帮助当地农民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高明区更合镇团委此前发起了“微博兴农”活动,这项依托于新媒体的倡议,不是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村干部可以参与的,因此,发起者动员了大学生村官承担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类似举措不致让大学生成为与基层事务格格不入的“绣花枕头”,即是“村官”得以持续和勃兴的理由。

  除为他们营造利于发挥专长的工作环境,我们也不该讳言晋升通道这样的潜在激励。当下具有职业理想的大学生,愈加重视工作可以给予他们的发展潜力和升值空间,而给大学生村官一个许诺,让他们可以携带收获于基层的积累,直达更辽阔的平台,也是挖掘其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应有之义。

  制度和政策环境的催化,加上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进取与实践,相信唯有如此“内外兼修”,在面对是否后悔村官经历的疑问时,这些将知识和时间抛洒于田野的年轻人,才会无怨无尤地回答一句“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