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三大隐性因素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伟

全国各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以来,大学生“村官”这一“学优”群体已逐渐成为各地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力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但不可否认,部分大学生“村官”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难以融入农村”、“作用发挥层次低”等问题。笔者认为,要让大学生“村官”真正融入农村、服务“三农”,除进行系统的培训、培养外,还必须关注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隐性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特性分析,进行因材施教。

一是性格因素。经过层层选拔上任的大学生“村官”,理论水平和个人能力不容置疑,但是真正决定其是否可以在“村官”岗位上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恰恰是选拔工作中很难体现出的性格因素。因此,要针对每个大学生“村官”的性格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如,针对具有热情、勤奋、谦和、踏实性格特点,能吃苦,能与村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大学生“村官”,重点向村干部培养,并可选择适当时机吸收他们进入村“两委”班子,参与村级事务决策,使他们扎根农村;针对具有自负、冷漠、娇惯性格特点,难以融入农村的大学生“村官”,要通过谈话谈心、镇村帮带、实践锻炼等方式,使他们“丢掉架子当村官”,真正融入村民中,更深层次地了解农村、熟悉农民。

二是思想因素。大学生“村官”选择到村工作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想借农村的环境锻炼自己,有的是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有的是看重“村官”招聘的优惠政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缘于就业压力,把“村官”当作一个就业的跳板或“镀金”的过程,想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通过考公务员、考研等途径,脱离农村。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沟通和联系,时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那些思想态度不端正,不能安心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要坚持正面引导、教育培训,让他们认识村干部岗位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农村既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又是砺练人生的学校,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投身农村干部工作岗位。

三是特长因素。“80后”大学生“村官”朝气蓬勃、富有个性,不少人也具有一技之长。然而部分大学生“村官”面对农村复杂的环境,常常感到专业不对口,工作无从下手,“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要创造多种途径,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平台,不断激发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如,根据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情况,组织法律咨询服务团、公文写作辅导团、科普知识宣讲团、远程教育示范团、农业技术指导团等,并及时指导他们组织开展相关系列活动,让他们越干越有兴趣,越干越有奔头,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