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性客观看待大学生村官被破格提拔当干部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曹磊
    24岁大学生村官石磊当选南京团委副书记的消息昨天在网络上引起很大关注。有人对扎根基层的青年干部获得提拔表示赞赏,也有人对青年干部的过快上升表示疑虑。但褒贬不一的焦点争议还是停留在年龄问题上。

  长期以来,干部年轻化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文革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老干部普遍恢复工作,许多岗位上的领导干部年龄都普遍比较大,这在当时是必要的。后来邓小平提出要实现“干部年轻化”,促使社会主义事业更有活力。当时一批三、四十岁的干部得到破格提拔,这种追求干部年轻化的做法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

  以往,也有不少有保守思想的人常说一些年轻干部“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事实证明,提拔干部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破格,是否年轻,而在是否德才兼备,是否可以让多数人接受。

  这些年来,基层政府屡屡出现20多岁的县长、书记,引起公众舆论的关心远远大于过去,其根本原因在于,舆论倾向于怀疑其中有许多不公正因素,担心这些年轻干部的坐火箭提升,是不是有人在特意提拔,是否有特殊背景,或者根本就是官二代。这种担忧其实暴露了我们一些基层地方在干部人事任免方面、选拔机制和执行过程中仍然欠缺公开性、透明性。

  事实证明,只要选拔机制公开公平,对舆论而言,是提拔年轻人还是岁数大的人就任都没多大问题,即年龄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是否经过比较真实的选拔程序,是否获得可靠的民意信任。

  官员选拔的关键在于选贤任能,而不是年龄。这应当是铁律。但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选拔要过更高级别的选拔者和组织程序这两关,更要过舆论这一关。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在程序上更加学会诚实、大度、高效地面对舆论的监督。换句话说,要对得起民意,要回应民意。

  但另一方面,舆论也要清楚,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大学生愿意扎根田间地头、工矿车间从事基层工作,在那些相对精英比率小的地方,他们更容易脱颖而出。对于这种“成长”的高效,舆论应当理解,而不是遇到年轻干部,就先是怀疑与不解,甚至是谩骂。

  当然,刻意追求年轻化已经带来一些客观的负面效果。但就江苏这位村官的表面经历而言,他应该是有一定能力的。组织部门应当借舆论之东风,坚定、稳妥地就年龄问题推进下去,不断推动未来干部选拔制度的优化。▲(作者是《环球时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