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在农村长久性必须要有制度来支持

来源:珠海特区报 作者:沈峰
今年10月,珠海选拔“大学生村官”培养对象的公告发布后引起强烈反响,300多名大学生报名应征。经过笔试、面试和政审,来自珠海各高校25个不同专业的70名大学生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珠海市首批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训学员,他们中多数有支教、支农和志愿服务经历。近日,珠海市首批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训班开办,“大学生村官”开始接受面向广阔农村的培训。(12月24日《珠海特区报》)

  珠海创新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官”,让大学生“向农村进军”,不仅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结业压力,而且会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农民的生活,了解国家对农村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做“村官”获取的实践经验将是大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但也需要认识到,虽然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去的知识力量、观念力量、价值力量是十分巨大的,但长久来看,农村需要放下架子,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村官”。农村干部往往是“泥腿子”干部,但当下大学生村官要么刚从学校出来,要么刚从城市进入农村,不了解农业生产,心里上还可能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安不下心、扎不下根。

  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当好“村官”?笔者认为,“真正做一个农民,甘做泥腿子干部”,具有“村民意识”,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

  目前的环境下,大学生当“村官”是有多项优惠待遇的,比如工资有财政保障、公务员录取优先、考研可加分等。但如何能让多一些的大学生不拿村官当“跳板”,或者说,怎样才能使一些学生在农村工作合同期满后,仍愿意服务于农村,这很重要。试想,如果大学生村官的流动很频繁,那么,人才依旧是在农村待不住,如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会引起农民的反感。如媒体曾报道,北京郊区农村的一名村主任就明确表明:大学生要是扎根来的,我一百个欢迎,但要是来镀金的,我不要!

  这名村主任说的“扎根”,与笔者说的“村民意识”比较接近。村民意识,是指大学生“村官”不能把自己当成“官”,而是做农村的一分子,只有具备这种村民意识的大学生“村官”,才能安心在农村工作,而不是把“村官”当作“跳板”或者“镀金”。

  当然,大学生中不少人有志于投身新农村建设,是件好事,但大学生“村官”并不是“义务兵”,要让他们有村民意识,有关部门还应当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大学生需要看到美好的远景,才能产生“村民意识”进而融入农村。这是大学生“村官”长久服务农村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村官的现实意义,不是止于“大学生有了职业,农村有了活力”之类的表面化。必须有规范的法规、制度支持来确保大学生当“村官”或者在农村发展的长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