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大学生村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避难所”

来源:东北新闻网 作者:月落

    大学生“村官”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热捧的话题之一。这个暑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师生们针对大学生“村官”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村官”是为了暂缓就业压力选择下基层。(人民网7月29日)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超级人口大国,2013年高校毕业人数达到了历史最高的699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介绍,全国各地预计有3.2万家用人单位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预计招聘人数约71.9万人。也就是说高校应届毕业生只有大约10分之一的人能第一时间找到工作,这还不包括来自往届毕业生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为避免“毕业等于失业”的发生,将目光投向了“大学生村官”,在以往很少有人问津的农村基层工作一时间竟成为一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热土,大量的毕业生纷纷涌向了基层,甚至是边远的山区。于是,很多人不禁要问:基层建设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五花八门各种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吗?很少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真的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吗?

  2008年国家决定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是利用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有理想,有抱负,有活力这些特点,为新农村的建设出谋划策,与外界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并且优化了国家干部队伍的结构。但是随着时间的前进,一批批的大学生进入到基层工作,实际情况如何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农村到底需要怎样的“村官”。2006年,《决策》杂志社进了一个“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调查”的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土生土长的本地干部和“有组织管理能力,能维护村民利益,带领村民致富”是最能得到村民认可的。也就是说,村民一是看重融合度,二是看重工作经验。

  其次大学生村官的现状不容乐观,工作困难重重,很多大学生分配到村里成为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在支书主任“一肩挑”的情况下,他们的助理能力很难发挥。而且“空降”的大学生对当地情况,工作环境不熟悉,导致无法与村民开展沟通,更不用说工作了。加上现今农村干部队伍素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地方搞小团体,拉帮结派,使外来的大学生村官受到排挤,难以顺利的开展工作。

  再其次,大学生村官很多人没有端正自己的工作思想和态度。据调查显示,有36%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来基层,主要是把“村官”当作以后考研考公务员的一块“跳板”。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尽快就业,盲目的选择从事“村官”工作,完全没有考虑自身条件和所学专业。有调查显示:农学专业的仅占大学生村官的4%,很多大学生的专业和农村工作很难产生联系,甚至学的竟是天体物理,艺术,外语等专业。所以很多大学生来到基层后,完全没法胜任自己的工作,流于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把绝大多数精力放在考研或考公务员上,完全得不到群众的认同感。

  所以,大学生村官不是就业的“避难所”。而是一个对国家对人民举足轻重的岗位,它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关系到老百姓对党的信任与支持。我们的党和国家要规范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制度,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之走向职业化。而任何一个有志于报考大学生村官的毕业生,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观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而不是随波逐流,追名逐利,应该做好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准备。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村官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