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饭碗”精神是解决村官不在村“定心丸”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守望春风

    自贡市 2007年起选聘大学生村官,至今有1367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但各区县部门和乡镇,不同程度存在借用大学生村官的事。为何会出现“大学生村官不在村”的现象?广受诟病的大学生村官不在岗、难扎根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10月9日《四川日报》)

  大学生村官,其出发点在于——一方面,解决农村缺乏人才的难题,让大学生为农村注入新鲜活力,带去致富法宝;另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现状。但是,时下许多地方却存在大学生村官“岗”在村,人却在城镇的现象,严重违背了初衷。要想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还得大学生村官们提高自身认识,将自己真心融入到村民朋友中去,用一颗“为民服务之心”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

  正如最美村官项玉君所言“遇事只能脸皮厚点、脚勤点,一方面向乡镇、部门反馈,争取立项目补助;一方面自己精打细算、能省则省”。做一名跑腿村官,只要自己一心在村,不“拉关系”、“走后门”向城镇跑,势必减少大学生村官“岗”在村人在城镇的现状。所以,要让大学生村官真正做到在村驻村,就得自身服用“泥饭碗”这颗“定心丸”。要做到——

  第一,学会进村驻村,给村民带去自己新鲜的优秀的思想观念,有效地改变农村干部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的窘境。进而提升基层的办公效率,为基层创立良好的发展契机,能够有效地带动基层法制健全、基层经济发展、基层活力四射。

  第二,懂得接地气的生活在群众心里。要与村民打成一片,认识到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努力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努力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走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第三,深入基层后,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接触群众的第一道战线,应该把持着切实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良好作风,牢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扮演好倾情基层的父母“官”角色,切实为民办实事,做好事。

  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关键在干部。干部怎么干,群众怎么看。大学生村官只有把双脚扎进泥土,把红心献给人民,才能筑牢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石,在群众心中架起传递党和政府温暖的桥梁。只有更多地深入基层,体验群众疾苦,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所以,作为大学生村官就得端得起“泥饭碗”,学会服务基层、建功基层,为了大地的丰收和人民的欢笑,把青春、热血和汗水奉献给了祖国最为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