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应当与群众同呼吸共患难
秋天的夜晚,有些凉意,但在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崎沟村的广场上,却是热闹喧哗、人头攒动。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早早带上小板凳来到广场等候。7点30分,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声,每周一次的大学生村官放映队巡回播放露天电影准点开始。这是厦门市大学生村官走近村民、服务新农村的一个剪影。(10月25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大学生村官,作为代表党组织驻扎在基层的“领头雁”,要求其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做到亲近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患难,心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鉴于此,大学生村官应该融入基层中,端得起“泥饭碗”。
今年以来,福建厦门市积极搭建平台,创设载体,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泥土味”十足的农村课堂中,读懂实际民情,读懂群众所想,投入到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一平台的搭建,对于群众而言是一件惠及民生的好举措;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是学习与进步的好机会。
都知道,农村工作的开展十分困难,面对的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特别是在上项目、搞建设上,可谓困难重重,因为农民观念陈旧,很难就开心结,接受新的东西。针对这种情况,厦门市实行了“泥腿子导师”帮带村官融入基层,为了让大学生村官走好第一步,厦门市构建起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市、区组织部门先对农村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在班子配备较强、有利于锻炼成长的村任职。有了“泥腿子”导师的带领,村官们很快学会了融入基层,融入群众,进农户、干农活、学本领。一股“泥土味”迎面扑来。
在了解了当地学生上学困难的情况下,村官们下到农村去后,了解到村民出行严重不便,小孩上学困难等情况后,他们想方设法帮助群众修水泥路,利用业余时间到村民家里帮小孩辅导功课,融入基层后,大学生村官主动贴近群众、关心群众,无微不至的服务,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可。
为了提升村民精气神,村官们送文化下农村,每周定期播放电影、科普知识和本地新闻等,村民在看电影的同时,还能了解时事政治、中央的惠农政策及实用技术。这样一来,既让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同时也增进了群众于村官们的感情,拉近了党群关系,群众工作势必能有效的开展了。
终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要想做到服务基层,带动发展,就得沾染“泥土味”,端起“泥饭碗”,讲“群众话”,学会走进群众中去工作。
- 当好大学生村官,这辈子就不愁了?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不应成为特殊公民 (2009-04-16)
- 激赏村官当公务员是塞给大学生的“奶嘴”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工作半年当选代表为何遭质疑 (2009-04-20)
- 学有所用融入农村 大学生当村官不是当官 (200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