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三性”让大学村官用当其时发挥大作用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成为基层干部中的有生力量,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入口的局限性。大学生村官选聘对专业没有限制,以乡镇为单位面向高等院校毕业生招考,而对人才需求状况最了解的乡镇、村在选人上缺少发言权,人才需求无法在招考过程中反映,报考者凭直觉进行报考,造成急需的人引进不了,引进的人学无所用。同时以乡镇为单位招考,容易出现条件好的乡镇竞争激烈,而艰苦的偏远乡镇报名人数少,竞争不够,出现低分录取,造成大学生村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身份的模糊性。大学生村官由乡镇管理、考核,但工作内容却在村上,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要求,造成乡镇在管理中随意性大,有的因工作人员缺编,截留不下派,有的下派下去放任自流。村一级由于对大学生村官是“村官”还是“乡官”不明朗,对于大学生村官存在不愿管、管不了的问题。另外大学生村官待遇采取补助方式,除了每月补助1800元左右外,没有其它拨款,造成大学生村官比乡镇干部待遇差距大,比村干部收入高,比上自己失望,比下村干部嫉妒,心态矛盾,动力不足。
出口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村官出口主要有考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自主创业择业、到村任村“两委”主要干部,但是这些都缺乏统一、明确的政策,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而2007年至2010年期间录取的大学生村官,大多数进入了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的阶段,迫切需要对未来有相对稳定的预期。未来的不确定性,造成大学生村官时刻在为前途忧虑,无法安心于基层工作。
针对这些问题有几点建议:一是定向招考:可参照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的招考模式,由区县结合乡镇实际需要确定专业、学历、人数等招考条件,经上级审核后,以区县为单位统一招考,成绩拉通排名,确定最低录取分数,录取后根据乡镇需求进行分配,实现供需平衡。二是身份定性:大学生村官由于身份的不确定性,给管理、考核、落实待遇造成了困难,在聘任期间,应明确为乡镇工作人员还是村干部。如果明确为乡镇工作人员,建议参照事业人员享绩效考核、福利待遇,如果确定为村干部,则按村干部进行管理考核和享受待遇。通过明确身份落实管理责任和管理权限,落实奖惩措施。三是明确出路:尽快明确大学生村官在考取机关事业人员、自主创业、担任村“两委”干部的优惠政策,并制度化、长期化,让大学生村官根据这些政策明确努力方向,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同时加大对优秀的激励力度,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作出成绩,对于连续评为优秀的可考虑转录为事业人员,特别优秀的可以考虑选拔为乡镇领导干部。(作者:黄小兵)
凡标注来源为“大学生村官网”的稿件,未经书面同意禁止任何媒体转载,违者必究!
- 当好大学生村官,这辈子就不愁了?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不应成为特殊公民 (2009-04-16)
- 激赏村官当公务员是塞给大学生的“奶嘴”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工作半年当选代表为何遭质疑 (2009-04-20)
- 学有所用融入农村 大学生当村官不是当官 (200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