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疑陪酒死"让基层政府陷自证困境
半个月来,寿县隐贤镇和寿县两级政府都试图通过尸检这一有力物证来消除外界对“陪镇领导喝酒致死”的疑问,然而,一份乌龙的鉴定报告再次让他们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事后,经媒体查证,马亚辉的猝死是因“脂肪心”发作,并非“陪镇领导喝酒致死”。一起并不复杂的猝死事件为何最后演变成全国性的舆情热点?其背后则折射了基层政府应对突发舆情的慌乱和经验的缺失,以及公众对基层政府公信力的不信任。

妹妹发帖为哥哥讨公道
马亚辉去世的第8天,一则《寿县隐贤镇政府大学生村官疑陪酒致死》的网帖出现在六安市当地论坛上。一位自称死者妹妹的网友“我当时就惊呆了”以无比愤怒的口吻向网友报告:“我哥哥马亚辉为大学生村官,6月26日晚,被镇领导叫去陪酒后死在单位宿舍,但镇政府不愿承担责任。”
“大学生村官”、“陪酒死”,这些关键词就像石子扔进水里,让平静的水面立刻溅起波纹。
特别是马亚辉在出事前,刚刚领取了结婚证。刚结婚就“陪酒死”,许多网友看到此,忍不住掬了一把同情的泪水。
很快,贴文被首页置顶,成为六安网友们关注的热点。
回复虽及时却避重就轻
事件被披露后,隐贤镇政府的回复不可谓不及时。
仅过2个小时,隐贤镇党政办就回帖介绍情况:“尸检结果尚未出来,待死亡原因鉴定结果出来后,镇党委、政府将第一时间通知家人,协商处理好后事。”
7月4日下午,隐贤镇政府两次跟帖,发布了委托安徽正源司法鉴定所做的尸检结论:马亚辉的死亡是脂肪心在某种诱因下,导致心功能急骤下降而发生的心源性猝死。与此同时,隐贤镇政府贴出多张鉴定结论照片,力证马亚辉死于意外,而非陪酒。
隐贤镇政府给出的结论并没得到死者家人的认可。网上的质疑开始发酵,7月5日,新华社一则《安徽大学生“村官”猝死,家属疑“陪酒”所致》的专电稿让“大学生村官疑陪酒死”一事从小范围的讨论开始进入全国公众视野。
实话实说却难消疑虑
马亚辉到底有没有陪酒?成为越来越多的网友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事件扑朔迷离之际,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赶赴当地展开调查,还原事件真相:记者经过对死者周边人走访调查,都表示该村官死亡当天并未参与镇政府的饭局,饭店老板也称,当晚没有一单生意,不存在陪酒死亡一说。
7月8日凌晨,人民网安徽频道刊发的《安徽寿县“大学生村官死亡”事件调查》的报道获新浪等门户网站首页推荐。
尸检鉴定出现乌龙引一场虚惊
从人民网记者现场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村官陪酒致死”的猜测似乎站不住脚。
可在“老百姓却成了老不信”的环境下,隐贤镇政府公布的材料越多,漏洞和疑点也就越多。而深陷“塔西佗陷阱”的隐贤镇政府已难以自拔。
法医鉴定意见书由“安徽正源司法鉴定所”历时7天做出,其中酒精测试一项写着“血液酒精浓度为0.8788mg/ml”。
“0.8788mg/ml”可以换算为87.88mg/100ml,已经超过醉酒驾驶的标准。马亚辉家人据此推测,这可能意味着结论中的“某种诱因”就是喝酒导致的。
司法鉴定成了马家人最后坚持“陪酒致死”的证据,这也让隐贤镇政府再次陷入自证清白的困境。“我们在收到高诚所的检验结果后,工作人员在引用时,因打字失误漏掉了‘100’这个数字,将0.8788mg/100ml录入成了0.8788mg/ml。而我们的司法鉴定人在校对时,只注意数字忽视了单位,造成了这么一起严重失误。”7月8日,在媒体追问和隐贤镇政府的强烈要求下,马亚辉尸检机构、安徽正源司法鉴定所所长张立功解释称安徽正源鉴定所不具备酒精检测资质,故将此项委托给徽高诚司法鉴定所鉴定,没想到在抄写报告时出现了失误。
7月11日,北京青年报发稿,并引述寿县宣传部工作人员转述称:“目前,镇政府和家属已经在协调接触,家属能接受正源司法鉴定所关于马亚辉的死亡鉴定。正源司法鉴定所是由家属和镇政府共同委托的。”
基层酒风当立止
如若当地官方说的全是实话,他们也会发现,自己的处境很符合易中天曾说的“兔子与骆驼”的典故:一个兔子没命地狂奔。狼问跑那么急干嘛?兔子说,他们要逮住我,给我钉掌。狼说,他们要逮住钉掌的是骆驼,而不是你。兔子说,他们要是逮住我钉了掌,你看我还怎么证明自己不是骆驼。
是的,在面对质疑的时候,很容易越描越黑。一旦被钉了骆驼掌,即便真是兔子,也很难自证清白。
就在死者妹妹发帖的帖文下,不少六安网友跟帖讲述当地酒风之盛。
网友“rongjialiang”:尤其是乡镇应酬那酒喝的实在吓人,全是炸雷子(就是一杯一口闷的喝),我本人经历过这种场合,就被喝进医院去过!实在是怕了!
网友“beyond_37”:几年前也曾经是村官,然后在乡镇2年多。喝酒到失忆过很多次,现在回想起来还在后怕。
透视这起事件,基层扭曲的酒风,成为舆情发酵的推手。
公务接待饮酒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县、乡两级,扭曲的酒风之下,一些干部存在三个“不得不喝”:上级来检查,为撑面子不得不喝;下基层考察,为了“不驳”基层热情不得不喝;酒桌上人人都喝,怕成“另类”不得不喝。很多基层干部一直在“不想喝——硬着头皮喝——喝多——后悔——发誓不喝——下次还得喝”的怪圈中循环往复。
可以想象,作为在镇政府工作的大学生“村官”马亚辉,如果领导执意安排陪酒,他能拒绝得了吗?
媒体的一些公开报道也显示,当今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感到心累的很重要方面就是应酬太多,疲于奔命。基层酒风盛行也给一些人制造流言蜚语留下了遐想空间。
中国人交往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清茶一杯,君子之交,这个文化传统丢不得。当务之急是,通过系统、集成的改革办法,让“清茶一杯”的优良传统回归到公务接待上,让马亚辉等基层工作人员有不喝酒的权利,不给扭曲的酒文化以生存的土壤。
- 当好大学生村官,这辈子就不愁了?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不应成为特殊公民 (2009-04-16)
- 激赏村官当公务员是塞给大学生的“奶嘴”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工作半年当选代表为何遭质疑 (2009-04-20)
- 学有所用融入农村 大学生当村官不是当官 (200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