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大学生村官当“官”委以重任助顺利成长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明云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行了这么多年,笔者通过走访,了解一些大学生村官,总体说来大学生村官工作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学生村官除了对待遇保障、流出途径的政策等方面有些难言之隐外,最普遍的问题是没有把大学生村官当“官”,这和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初衷有些出入。

  问题的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角色定位不准。大多数村官刚从出学校大门,就来到偏僻的农村,虽然就职前相关部门单位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但是村官们对生活环境、工作方式等都很陌生,还是以“学生”的身份来开展工作。大多数村(社区)班子成员的年龄比大学生村官大很多(有的还是他们的父辈),村官们到职后往往“放不开”,不敢甩开膀子干,不敢打破“第一印象”规则。思想落差较大。村官们所在的村往往是一些贫困村、后进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容村貌还比较落后,村官们的思想很难与当地村民的文化素养相融合,有点甚至没有共同语言。大多数村官学到的专业知识很难有效地发挥,与期望值相差很远,思想落差大,更不能主动去“接地气”。没有把自己当成村官。感觉能力匮乏。农民、基层政府对大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对大学生的需求也很迫切。

  农民普遍期待大学生村官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资金、农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但是大多数村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普遍接触农业很少,实际操作的经验不足,不能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农民对村官的期望值也大打折扣,没有把村官当“官”。参与决策不多。村干部开会,村官往往只有记录的份,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往往“插不上嘴”。村党组织书记一般很少征求大学生村官的意见,意见被采纳的更是少得可怜。一般来说,村级重大事务本来就不多,一年也就那么几件事,大学生村官没有发言权更不会学着去谋划工作,在村里除了打字、做资料外很少有重要的工作交给大学生村官去独立完成。村“两委”干部没有把大学生村官当“官”,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