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注重”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叶欣

如何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着眼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坚持“五个注重”,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生力军”作用,着力构建系统型、长效化工作机制。

注重贴合发展需求,坚持“对接式”选拔。通过对各乡镇、行政村进行调研摸底,了解发展现状、制约瓶颈、人才需求等方面情况,我市广泛征求乡村干部意见建议,建立大学生村官需求清单,列明专业需求、服务重点等内容,做到需求明确、岗位清楚、要求具体。在选聘意向确定后,县(市、区)委组织部会同农工办、农业局等部门对拟选聘候选人进行分析,层层筛选,严把“入口关”。在报送需求意愿时,争取多选聘主修农学、农业经济管理、乡村综合管理等涉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督促乡镇与拟聘人员加强联系沟通,介绍发展情况和资源特色,开展双向互选。截至目前,全市共选聘涉农专业大学生村官847人,占总选聘数的41.2%。

注重夯实队伍根基,坚持“递进式”培育。通过实施“提素增能”工程,我市着力加强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在业务培训日常增能后,分批安排大学生村官到民政、扶贫、招商等县级部门进行短期跟班锻炼,引导参与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矛盾化解、纠纷调处等农村一线工作。同时,建立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乡镇党委“三帮一”帮扶制度,县级领导着重“点”,从涉农政策、大政方针等方面加强指导;县级部门重点“帮”,发挥资源优势,加强资金、项目、智力支持;乡镇党委具体“联”,从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

注重运行规范有度,坚持“拉网式”管理。我市从职责定位、工作要求、日常管理、工作纪律、考核奖惩5个方面着眼,研究制定《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办法(试行)》。通过统一制发《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本》,督促大学生村官记录在村情况、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年初,大学生村官结合本村年度目标任务,提出至少4项承诺事项,完成1项、销号1项。年底进行考核,对没有完成承诺事项的,在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中进行扣分,责成说明理由、提出改进措施。同时,采取专项督查、电话抽查等方式,对大学生村官到村情况进行督查,两次不在岗的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对违规借用大学生村官的乡镇或单位点名批评,书面通报给县(市、区)委书记。

注重压实驻村责任,坚持“纵深式”使用。我市从促进大学生村官行责履职着手,明要求、强使用、严考核,推动发挥作用、展现能力、体现价值。通过明确岗位要求,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组织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村团组织、妇联组织负责人等职务,细化11项工作职责,明确“八个一”在村要求,即:至少负责一条线的工作、联系一个村(居)民小组,整理一套涉农政策、走访一遍全村农户、完善一套村情档案、形成一份调研报告、提出一条发展建议、学习一门实用技术。通过发挥重点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要求软弱涣散村的大学生村官协助村党组织研究制定整改措施,主动认领整改任务。2017年,共帮助制定整改措施118条、认领整改任务96项。要求市级贫困村的大学生村官协助第一书记募集扶贫资金、领办扶贫项目。截至目前,共协助领办扶贫项目400余个。

注重分流稳妥顺畅,坚持“多样式”消化。我市严格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多措并举、稳妥有序做好分流消化工作。每年年初,指导各县(市、区)制定“老村官”培养分流方案,明确鼓励参加公招、加大定向招录、推荐企业任职、扶持自主创业、培养留村任职、不合格者解聘等8项分流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满2个聘期大学生村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建立健全组织引导、市场配置、双向选择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择优推介制度,根据能力、专业、意愿等实际,遵循“乡镇领导班子和机关事业单位优选一批、村干部岗位留任一批、创业有成转型一批、其他岗位另行择业一批、继续学习深造一批、考核淘汰一批”的思路,因势利导、按需流出。鼓励满2个聘期大学生村官参加定向招录,近三年统筹拿出160个乡镇事业单位编制进行定招。鼓励自主创业,凡2009年及以后首次创业的,正常经营3个月给予5000元专项奖励。实施“政企人才共育共用工程”,组织大学生村官和非公企业开展双向见面会30余场,共计200余人签订聘用合同。(德阳日报记者 秦琴 通讯员 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