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按牛头不喝水: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
来源:
作者:
据《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15日报道,方艳(化名)2005年从西南民族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西部志愿者,被分配到成都市蒲江县某镇政府部门工作。但是,还没有到一年服务期满,她就早早地离开了。据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中伯介绍,近10年来,四川省先后选派了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现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000人,任村(社区)干部的不足500人,流失率达70%以上。特别是条件较艰苦的地区,几乎留不住人。
文章指出主要原因就是待遇低,另外还有专业不对口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干。
笔者分析,除了上述两个原因,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条件太艰苦,既不适合生活,也不适合工作。
大学生毕业不愿意去农村工作,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于是一番鼓励号召之后,大学生愉快地踏上了工作岗位,然后呢?就是大学生村官大量流失!!对于这样一个现象我们是否就解决了大学生毕业不愿意去农村工作的现实问题呢?难道对于到农村去我们只能人为地宣传、鼓动、号召、倡导这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吗?
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我们鼓励去了之后又大量流失显然我们没有跟本地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种“强按牛头来喝水”的思维方式,以为我只要把牛头按到水里了,它就自然喝水了,以为我们只要把大学生“劝”到农村去了,他们就会为农村做贡献了。多么可笑的思维方式、管理方式。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没有想到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如果认真思考之后再作决定不是就很容易解决了吗?
无独有偶,这两天又听到大学生派往偏远地区工作的新闻,大学生兴高采烈,甚至豪言壮志,但是能持续多久让人揪心。都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既然前面已经证明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能够长久的,却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如此解决问题真是太一厢情愿了!真不知道是蒙自己,还是骗别人!
难怪乎外国人说中国人有一个传统习惯就是,自以为是地解决问题,不管它究竟解决了没有,以为方法采取了,问题必然就解决了。
也无怪乎我国的管理问题总是按下葫芦浮起了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许多问题怎么也断不了根,似乎和这些个问题总是有着很深的恋情似的,藕断丝连、依依不舍。
这是典型的不认真思考问题、不认真解决问题的结果。试想葫芦在水中漂浮着,不想让它飘浮就人为地把它按下去?手拿开后葫芦会怎么样想过了吗?为什么不想一想葫芦是怎么浮在水面上的?不就是因为里面有气吗?找着原因把气放掉了葫芦不就自动沉下去了吗!所以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之后才能够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而不是一些胡乱拿出一些治标不治本的看起来有用、其实根本没有用的嚎头方案出来。
一方面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又不愿意去农村工作,这个事实我们是看见的,但是这个现象怎么造成的显然我们的主管部门没有认真地去思索。这是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
如果想要解决问题,显然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还要能够知其所以然,这个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就需要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问题,必要的话还需要实地考察调查研究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显然我们做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的决策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排除拍脑袋决策的可能。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动一下脑子也可以明白,大学生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去农村工作,可见农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恶劣!在我们要努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我们不应该仅仅是鼓励别人去条件艰苦的农村,而对农村的现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既然我们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就应该利用市场经济的原则来解决大学生填补农村人才空缺的问题,而不是通过行政干预来制造一种“大学生都愿意去农村了,他们觉悟高了”等等假象的新闻,毕竟时间是证明骗局的最好工具。
我们应该明智一点了,犯了错误还闭着眼睛继续再犯就贻笑大方了。
一个决策做下去不跟踪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跟踪反馈之后再作新的决策才是解决问题的好态度,否则就是缺乏职业道德。任何人、任何机构都有认识上的不完善,尝试性的决策错误当然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同样一个错误屡犯还屡做就不免让人怀疑工作态度的问题了。
文章指出主要原因就是待遇低,另外还有专业不对口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干。
笔者分析,除了上述两个原因,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条件太艰苦,既不适合生活,也不适合工作。
大学生毕业不愿意去农村工作,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于是一番鼓励号召之后,大学生愉快地踏上了工作岗位,然后呢?就是大学生村官大量流失!!对于这样一个现象我们是否就解决了大学生毕业不愿意去农村工作的现实问题呢?难道对于到农村去我们只能人为地宣传、鼓动、号召、倡导这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吗?
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我们鼓励去了之后又大量流失显然我们没有跟本地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种“强按牛头来喝水”的思维方式,以为我只要把牛头按到水里了,它就自然喝水了,以为我们只要把大学生“劝”到农村去了,他们就会为农村做贡献了。多么可笑的思维方式、管理方式。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没有想到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如果认真思考之后再作决定不是就很容易解决了吗?
无独有偶,这两天又听到大学生派往偏远地区工作的新闻,大学生兴高采烈,甚至豪言壮志,但是能持续多久让人揪心。都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既然前面已经证明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能够长久的,却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如此解决问题真是太一厢情愿了!真不知道是蒙自己,还是骗别人!
难怪乎外国人说中国人有一个传统习惯就是,自以为是地解决问题,不管它究竟解决了没有,以为方法采取了,问题必然就解决了。
也无怪乎我国的管理问题总是按下葫芦浮起了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许多问题怎么也断不了根,似乎和这些个问题总是有着很深的恋情似的,藕断丝连、依依不舍。
这是典型的不认真思考问题、不认真解决问题的结果。试想葫芦在水中漂浮着,不想让它飘浮就人为地把它按下去?手拿开后葫芦会怎么样想过了吗?为什么不想一想葫芦是怎么浮在水面上的?不就是因为里面有气吗?找着原因把气放掉了葫芦不就自动沉下去了吗!所以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之后才能够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而不是一些胡乱拿出一些治标不治本的看起来有用、其实根本没有用的嚎头方案出来。
一方面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又不愿意去农村工作,这个事实我们是看见的,但是这个现象怎么造成的显然我们的主管部门没有认真地去思索。这是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
如果想要解决问题,显然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还要能够知其所以然,这个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就需要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问题,必要的话还需要实地考察调查研究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显然我们做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的决策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排除拍脑袋决策的可能。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动一下脑子也可以明白,大学生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去农村工作,可见农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恶劣!在我们要努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我们不应该仅仅是鼓励别人去条件艰苦的农村,而对农村的现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既然我们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就应该利用市场经济的原则来解决大学生填补农村人才空缺的问题,而不是通过行政干预来制造一种“大学生都愿意去农村了,他们觉悟高了”等等假象的新闻,毕竟时间是证明骗局的最好工具。
我们应该明智一点了,犯了错误还闭着眼睛继续再犯就贻笑大方了。
一个决策做下去不跟踪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跟踪反馈之后再作新的决策才是解决问题的好态度,否则就是缺乏职业道德。任何人、任何机构都有认识上的不完善,尝试性的决策错误当然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同样一个错误屡犯还屡做就不免让人怀疑工作态度的问题了。
延伸阅读:
- 村民意识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 (2007-08-20)
- 政策上给予切实鼓励支持 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 (2007-08-20)
- 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 (2007-08-26)
- 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 (2007-08-26)
- 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四种矛盾关系 (2007-09-06)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