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大学生村官很难吗?
众多网站转载一则消息,“10年来,四川省先后选派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但统计显示,现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000人,流失率达70%以上。”这引起网上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的热烈讨论。
有人说,主要是经济条件太差,也有人分析除了经济待遇差,还因为事业无出路,生活无方向。给人带来的信号是,由于农村贫困落后,大学生容易水土不服,大学生和农村这两张皮,粘不到一起。心中感慨,高校自1999年到2006年不断扩招,为二十一世纪新一轮发展生产储备了那么多高级人力资源,而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中,这些知识精英们却难在农村立足,岂不令人忧心。
近期青浦政府网上的另一则信息,令人振奋许多。说青浦区2006年6月份实施“三选”工程,招聘了98名大学生到村里任职,一年多下来效果甚好,93名大学生村官留了下来。看下来,青浦的措施象是移栽一棵树,将大学生引进来的同时,及时给以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的支持,助其顺利完成心理转型,慢慢将根扎住。比如,村里落实专人对大学生村官传帮带,镇里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定期和大学生村官谈心沟通,大学生们有疑问想法,还可以通过政务网即时通等渠道和镇组织部门双向联系,区里则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座谈和开课题调研会,对大学生村官进行鼓劲肯定,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
从大学到农村是一个大跨度。在让大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方面,青浦动了不少脑筋。举例说,为使大学生全面熟悉情况,朱家角镇规定各个村的班子成员每3个月轮换一次轮流带教新来的村官,赵巷镇各村给大学生布置调研任务,由村干部领着大学生走农户访企业,安排每位大学生联系一户农户,通过联系走访让大学生们掌握村情村貌,建立群众基础,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方法,积累经验。另外就是派任务,压担子,或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安排他们负责环保工作、村级信息化建设工作,或请大学生村官为“来沪人员管理、违章建筑拆除、土地流转”这些难点工作出谋划策,或安排他们参与镇里的信访工作。吸引力最大的地方是,各镇村放手使用那些确实优秀的大学生,让他们独立分管条线工作,负责单项具体工作等,从辅助角色逐步转变为主要角色,该区夏阳街道有2名担任书记助理的大学生村官还顺利进入了支部班子,成为决策核心。
对比两则信息,可以看到,青浦留住大学生主要非经济因素(大学生村官2000元的月薪在上海不算具有诱惑力),四川省导致大学生村官流失的主要原因恐怕也不仅仅是待遇差(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中伯曾分析主要有4个原因:工作重视不够;经济待遇偏低;教育管理工作没跟上;政治激励不到位)。对于“不跳巢非好汉”的时下年轻人,接触第一份工作,继续干下去还是寻找另一个目标?――理想和现实的博弈会一直存在。导致他们留下来的动因,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最重要的是,政府官员们通过切实的举措,能让大学生村官干事业的冲劲在这里得到落实,感到自己正在参与到农村社会的发展建设中来,感到农村的天地不仅广阔而且属于自己,感到自己能做点什么并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换句话说,他们“在新农村建设这样的时代潮流中,能够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坐标”。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是有一个干事业的梦想在驱动他们,而非冲着丰厚的经济待遇。其实,想留住大学生“村官”并不难,只要政府有足够的诚意,不让大学生的理想和憧憬如彩色泡沫那样因接触“冰冷”的现实而破灭。反过来,新农村的建设也在热切呼唤学有所长的大学生,广大农村完全可以是当代大学生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精彩舞台。
- 村民意识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 (2007-08-20)
- 政策上给予切实鼓励支持 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 (2007-08-20)
- 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 (2007-08-26)
- 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 (2007-08-26)
- 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四种矛盾关系 (200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