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为"大学生村官”喝彩
据《成都商报》报道:10年来,四川省先后选派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但是,现在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000人,流失率70%多;而作为199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海南省,仅仅过了七年之后,那些曾经满怀信心上任的大学生们,就有的被强制性地转为教师,有的下海另某出路,在这种悲情色彩笼罩中,海南大学生村官计划也趋于停滞状态。并非是这两条负面消息让笔者对大学生村官产生了偏见,而是觉得当前过分"迷信"大学生村官的做法值得商榷。
首先,大学生当村官有"学非所用"之嫌。据了解,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过哪位大学生是"村官专业"毕业的,也就是说让大学生当村官不符合"专业对口"这一起码要求。既然在校四年学的是诸如财会、工商管理、甚至英语什么的,可到头来却硬是被放到一个比较落后的村里,到底能有多少"光热"让他们发挥,又是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说大学生出身、生长在农村,还情有可原,假如大学生是城里长大的,那么,冷不丁把他放到农村,这与"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有何区别?农村就是农村,面对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僵化封闭的思想意识、落后落伍的生产方式,指望人生地疏、书生气十足的孩子,去带领并未完全摆脱愚昧的农民建设新农村,是不是太异想天开了?。
第二、大学生当村官无"法"可依。时下通行的做法是"招聘"大学生任村委会副主任、主任助理(极个别是党员的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十一条 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第二十七条还规定, 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可是现在频频"空降"大学生进村,先不论能否真的改变农村面貌,单从法律层面看就有点牵强附会。再者说,任命离乡背井的大学生当村官,就是从思想意识融合的角度来说,也有障碍。因为大学生接受的是精英教育,所形成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而农民思考问题、制定方案更注重的是现实和实际。把这种精英意识和大众意识"捆绑"到一起,短期内肯定也会出现难以愈合的裂痕。再看一下各地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的"优惠政策"吧:有的承诺"三年后考研加分"、有的表态"进公务员队伍优先"等等,根本就看不出有让大学生"扎根农村"的"意思"。假如取消了这些待遇,大学生当村官的积极性肯定会大打折扣。
再者,大学生当村官容易加重"本土村官"的自卑心理。其实农村本来就是"藏龙卧虎"之地。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农民有农民的本色。象在农村中干得十分出色、且有口皆碑的吴仁宝、郭凤莲、史来贺,他们都不是大学生,有的甚至只是小学生。可见解决农村发展快慢问题,并不只是"空降"几名大学生、提高一下学历那么简单。过份的迷信大学生,只能挫伤现有村官的积极性。笔者走访过许多农民和村干部,他们并不认为大学生当村官就能快速改变面貌,有人甚至说这只能是"上头"的一厢情愿。还有的村干部不无调侃地说:农村就应该由农民自己来建设,这就象"港人治港"一样,农村还得是"农民治村"。都让大学生当村官,那我们这些人还有什么"奔头"?更有甚者说:你让大学生去处理常见的地界纠纷、婆媳不睦、邻里吵架试试,肯定会"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
当然,并非说村官就可以文化低、知识少。恰恰相反,当务之急,笔者以为各级领导要做的,不是如何筛选大学生来当村官,而是应该订计划,下力气,加大培训土生土长、有农村工作经验的现有村官力度,提高其工资待遇,改下派"大学生村官"为培训"村官大学生"。或者将有培养前途的回乡初、高中生选送到高校去"定向委培",促其提高素质,增强其领导、管理农村的能力;或者从了解村情、事业有成的在外打工人员中,再筛选一些回原藉任村官,这才是明智之举、长久之计。至少说,这比"迷信"大学生村官要现实得多、实用得多。
- 村民意识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 (2007-08-20)
- 政策上给予切实鼓励支持 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 (2007-08-20)
- 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 (2007-08-26)
- 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 (2007-08-26)
- 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四种矛盾关系 (200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