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委书记建议"的建议

来源: 作者:mengzhao…
       据《人民日报》4月28日报道:"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郑重建议高校设‘村官'专业"。 4月23日的《光明日报》有消息说,在河南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还专门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命题:"现在的高校,有村官专业吗?"。同一天的该报还称:"3月25日,50名来自北京延庆的大学生村官集体在北京农学院‘回炉充电',专攻农业知识,成为首批‘回炉'的大学生村官"。

  最近一阶段,大学生当村官可谓炙手可热。四川遂宁市去年的大学生村官招聘,录用比例一度高达29:1。更值得一提的是,中组部日前还决定从2008年起,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但是,大学生村官普遍专业不对口以至于又不得不组织他们"回炉充电"的做法,的确让笔者不吐不快。

  首先,大学生村官因为水土不服而"回炉",折射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严重滞后"。很显然,大学生当村官有"学非所用"之嫌。因为,到目前还没听说过哪位大学生是"村官专业"毕业的。也就是说在林林总总数的院校中,还没有一个院(系)是专门培养村官的。其实,早在1999年,海南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当时也曾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可时间过去了十年,我们的高校却没能培养出真正的村官专业人才!难怪省委书记徐光春会提出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建议。既然在校四年学的是诸如财会、工商管理、甚至英语什么的,可到头来却硬是被放到一个相对落后的村里,到底能有多少"光热"让他们发挥,是个大大的问号。况且,这种再集体组织"回炉充电",还挤占、浪费了本就紧缺的高等教育资源。造成这种尴尬局面、以至于新农村建设没有"适销对路"、"不用回炉"的人才可用,建议高等教育部门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第二、建议政府部门在招聘大学生当村官时,千万不能避免急功近利。时下,很多地方招聘大学生村官都在应届毕业生中进行。大有"英雄不问出处"的味道。有的大学生生活在城里,连庄稼名称都说不准,被农民们称为"洋村官"。而光靠几周"恶补",就指望"洋村官"能带领农民致富,不太现实。还有就是,由于有的大学生来自外市、甚至外省,又很少接触过"三农",以至于普遍存在"三不"现象,即对"群众语言"听不明白、对农事民情掌握不清、对村级事务插不上手。笔者在此想建议,各地各部门应该静下心来,象1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湖北省那样,"投入1.4亿元从农村青年中选拔1.86万人接受全免费的大专学历教育,用四年时间培养‘不走的'大学生村官"。这样也许就可以规避这种"赶鸭子上架"式的尴尬。

  第三、建议大学生在应聘村官时,少一些浮躁的择业心理。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有很多人便把当村官当成了"曲线就业"。可有少数大学生刚上任就后悔,原因是他们事先把农村想象得太美好,太浪漫。还有的只是冲着可以"加分考研"、"优先考公务员"而踏上这块"跳板"的,根本就没想过要扎根农村。试想,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政府就是花再大的代价送去"回炉",又能有多大实效。君不见,大学生村官"躲进"机关"备考"的有之、留在办公室当打字员的有之。总之,主客观双重因素都在导致一部分大学生难以真正进入村官的角色。再者说,由于"洋村官"拿的是高于本土村官几倍的工资却不做村官的事情,这种"村务局外人"的尴尬身份,也容易让老不姓"排斥"他们。有的村干部就说:吴仁宝、郭凤莲、史来贺都不是高学历的村官,但他们却干得十分出色。由此可见,农村发展快慢,并不只是"空降"几名大学生、提高一下学历那么简单。可见,过份迷信"洋村官",还有可能挫伤现有村官的积极性。因此,没有农村生活经历、没有学过农业知识、又无意扎根农村的大学生,即使就业压力再大,也应该慎重去"凑"当村官这个"热闹"。

  当前,在高校没有办法培养出"不用回炉"的大学生村官的情况下,笔者以为,当务之急,我们除了要积极筛选相对"合适"的大学生来当村官外,还应订计划,下力气,向湖北那样,加大对土生土长、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农村青年、本土村官和打工创业有成人员的培养,让选拔"大学生村官"和培训"不走的村官大学生"齐头并进,这样才能避免因大学生村官"回炉"和抱憾高校培养不出村官专业人才而造成的新农村建设"无人才可用"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