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尴尬

来源:新京报 作者:方雄

    2006年起,按照相关政策,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奔赴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

  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他们给农村带来了新气息,村子的学习风气也因大学生这个“智囊”的来到变得好起来。于是,农村出现了各种的文化活动,有的村子甚至开始建网站、开博客,村民学电脑、学法律,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有目共睹。

  然而,如果大学生只能如此,那就太表面了,也比较肤浅。毕竟农村要发展,还得依靠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大学生村官在助推农村文化生活外,还应有更大的作为空间。但是,现实情况让大学生村官面临掣肘和无奈。

  大学生村官无职无权,在农村发展的各项事情决策中,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决策权。我的一朋友正好是京郊某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他跟我讲,村里每当进行重大决策时,他都回避,关于村里的财务流向问题,他也回避。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村支部书记不想让外人知道村里的内部事务。所以,这位朋友很少过问村里的内部事务。

  如果大学生村官不能参与村子的具体发展决策,那么他们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某些基层组织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农村内部复杂的利益纠葛外,还在于一些基层民众认为,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即使参与了村子的发展决策,也提不了意见和建议。

  然而,笔者以为,首先,只有给了大学生村官参与决策的机会,才能看出大学生村官有没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其次,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决策组织,是一种开放、民主的态度。现在农村提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大学生村官以“村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身份参与决策符合时代精神。再次,凡是决策只有广开言路,多方征求意见,才能使决策更加慎重,关起门进行的决策容易出问题。

  农村的发展需要一种“鲶鱼效应”,大学生参与农村建设,决不应只局限在帮助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打打杂,跑跑腿,扮演“秘书”角色,而应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农村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