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沉进去,才能有收获
从今年3月份发布招选公告到筛选确定培训学员,从理论培训、企业实习到上周的结业、签约,首批“红领”,可以说是在媒体全程聚焦和社会各方关注下新鲜出炉的。人们好奇的是:这些年龄35岁以下、拥有大学学历的“红领”,能不能在新岗位干得好、干得长?是否会虎头蛇尾、昙花一现?
温州非公经济发达,非公企业党建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有许多独树一帜的做法。与企业党组织建设红红火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党建工作力量的明显不足。可以说,市委组织部此时启动“红领”计划,并全程主导“红领”的招选、培训和推荐,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并付诸殷切希望。对已经或希望招聘“红领”的非公企业来说,则希望用这些新鲜血液来弥补不足,使党建为企业和谐发展发挥更多实际的作用。
在种种热切目光中走上岗位的首批44名“红领”,显然并不轻松。
能不能耐得住寂寞,是对“红领”的一个考验。“红领”在企业里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收缴党费、定期召开支部会议、党组织关系接转、服务党员等繁杂细碎的事情。比起企业中接触决策核心的管理人员、经手大宗交易的业务人员、具备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红领”岗位显然是平凡而不起眼的。加上企业工作时间较长、压力更大,如果没有心理准备,新鲜劲一过,难免会无所适从、甚至放弃。
前后几次采访中,我听大学生“红领”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平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计划在今后工作中运用企业这个平台,锻炼自己所学的外语、法律、国际管理等专业知识和能力。当我问他们是否已把“红领”作为长期职业时,很多人委婉地说,“这么大的企业,我相信以后还会有很多机会。”
前一个想法,无可厚非。从大学生中培养选拔“红领”,就是看中大学生的观念新、知识新、素质强。但是我想,招聘他们的企业,并不缺少学外语、学法律、学国际管理的优秀人才,而是缺少优秀的党务人才。如果“红领”们没有明晰的工作定位,不去脚踏实地做好党务,而把精力过多用在本职之外,自然会影响工作,也影响自身发展。
后一个回答,则不能不让人思索。比起多年前的非公务员不去、非事业单位不进,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确使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取向更加理性。然而,首选城市、大型企业、热门岗位的现象,仍然很普遍。此次和“红领”签约的20多家企业,都是本市规模大、知名度很高的非公企业,有很强的就业吸引力。如果换成地处偏远、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不知有多少人会签约?
所以,我真切地希望,这44名大学生,都是真正喜欢“红领”这个职业并乐意去从事的,而不是抱着“曲线救国”想法,把它当作转往大企业热门岗位的“跳板”。否则,无疑是浪费了组织部门的培养成本和企业的用工成本。
非公企业以效益和发展为目标,党建工作同样要为这一目标服务。“红领”所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今后实际工作中会逐渐凸显出来。这就需要“红领”真正沉下心去适应非公企业这片水土,迅速进入角色,脚踏实地学好、做好企业党务的各项基础工作。一个包子吃不成胖子。在做好本职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创新,才有促进工作的能力。
行行出状元,但并非人人都能成状元。这几年,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就业,大学生村官、大学生社区主任等层出不穷。光环背后,是大学生频频中途放弃的事实。对大学生“红领”来说,当“全国首创”之类的赞誉声逐渐平息,只有真正热爱这个职业,才会为它沉下去扎实工作,才能体味收获与成长。
在我看来,除了“红领”本身,组织部门这个“娘家”也要做好后续跟踪服务。毕竟,这些“红领”都不是党务科班出身,走上实际岗位后会遇到许多业务方面的困难,需要组织部门的支持帮助。对企业这个“婆家”来说,请多给他们创造发挥才干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领”。
在首批“红领”培训中,有人退出,也有人因难以胜任被实习单位否决。应该说,现在正式上任的44名“红领”,都是顺利通过第一轮考验的。然而,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希望首批大学生“红领”们,能在这条路上好好走下去、越走越好。
- 村民意识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 (2007-08-20)
- 政策上给予切实鼓励支持 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 (2007-08-20)
- 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 (2007-08-26)
- 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 (2007-08-26)
- 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四种矛盾关系 (200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