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南省“大学生村官”流失问题的思考
国家“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已全面展开,我省按照中组部要求今年也选聘了1416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根据需要,部分大学生被分配到国家或省定边远贫困农村地区。选聘工作实施一个月来,绝大多数村官迅速融入当地农村,工作步入正轨。但也出现了个别地区大学生村官离职的现象,而且在不少村官中也出现了一股情绪低迷、思想起伏的现象,这种不利的“初期效应”已经开始蔓延并显现。本来根据自觉自愿的原则,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应该不追求数量,确保质量与实效,但大学生村官的离开对政策也会有所影响,因此难免会有一些杞人之忧。例如,他们签了3年合同,要是2年不到就走了一半的话,将出现始料未及的局面,我们的政策也会被证明是失败的,因此,当前出现的这种苗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于很多大学生村官来说,他们去之前可能是抱着一腔服务基层的愿望而去,希望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去了之后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工作条件的艰苦、人际关系的复杂、文化上的匮乏、精神上的孤独、前途不定的迷茫,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或多或少可能遇到的一些心理难关。在这种新的环境下,适应得比较好的,可能会很快转变角色,适应的不好的,可能会失去对村官原本的新鲜感和激情,心理产生动摇,稍遇挫折就消极逃避,推卸责任。
初期的激情过后,产生“退烧”的原因是一种正常反应,人不可能任何阶段都保持着很好的状态,应该给这些大学生村官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慢慢缓和这种状况和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但有关部门更应该在这个时候针对他们产生的思想困惑和畏难情绪,以及因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差而造成的心理落差,对他们实施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挫折和困难,多措并举让他们尽快度过“心理调适期”,以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投身服务于基层。我认为具体可以实施以下三方面的心理干预措施:
一、 组织干预
县级组织人事部门是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管理主体,也可以说是大学生村官的“娘家”,组织部门领导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开“大学生村官碰头会”,从宏观上掌握分配到当地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营造浓厚氛围。组织上的关心会使他们迅速融入当地,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工作上更有动力;乡镇党委要与新任职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结对帮带面对面交心谈心,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工作压力,解决实际困难;村级党组织要鼓励大学生村官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创业。不少大学生村官都满怀抱负来到农村,渴望干一番事业,往往脑袋里想法多,村干部一定不能对其提出的建议斥为幼稚,否则会打击其干事业的激情和信心,更不能认为他们可有可无而束之高阁,这样不仅荒废了大学生村官的青春,更是与国家政策的初衷相背弛。
组织部门全面落实好政策待遇,对大学生村官生活上予以关照,固然是保障了他们的物质需要,但及时的心理干预是更有意义的援助。新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在学校里是“谈笑有鸿儒”,而在农村更多的是“往来有白丁”,他们的想法也许一时不被理解,又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时间久了就会觉得自己有包袱无法解脱,被焦虑忧伤的阴影所笼罩而不能自拔,前怕狼后怕虎,产生消极应付情绪。组织部门应该建立预防性目标,及时矫治和调节他们的心理偏差,对他们从心理上给予引导,理解和帮助他们正确分析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培养出他们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绪。
在这方面,怀化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做法也许值得借鉴。怀化市委组织部门从培训开始就重视抓村官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考虑到分散后的村官管理问题,因此,他们把到村任职毕业生编成 “怀化一期村官班”,成立班级临时党支部并按分配区域设班、组长,由组长平时负责收集异常组员的情况并向班长反映,再由班长及时向上级组织部门汇报,上级组织部门得知情况后积极派人与其沟通,配套相应的心理辅导。这样不仅能保证及时掌握这批“村官”的思想动态,跟踪作出反映,也可以避免让消极情绪在大学生村官中相互传播感染,形成普遍的心理状况;怀化组织部门还积极搭建沟通平台,第一时间在《怀化党建网》上开辟了“大学生村官”专栏,积极鼓励“村官”们踊跃投稿,叙说身边的好人好事和推广农村致富经验。栏目推出后,受到大学生村官的热烈欢迎,大家纷纷把自己身上所发生的有趣事情,农村的所见所闻发表在上面,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以说组织干预是外部对“大学生村官”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干预方式,它的针对性比较强,执行力度比较大,也是大学生村官最易接受的干预主体。
二、社会干预
湖南省计划5年内选聘75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在全省范围内如此大规模选聘,今年还是第一次,缺少经验,情况复杂。而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保证头枪打响,除了使这批大学生村官能下得去、用得上、干得成、留得住、发展好外,社会也应该积极干预,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提供干事业的好氛围。
事实证明,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多、社会支持体系越完备,获得的心理援助越多,更容量走出挫折情境。
这批高校毕业生选择到艰苦的农村地区任职,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一种挑战,各种贬褒的评价都会有,他们的心理也必然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社会的反响也必然左右和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因此社会应该多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鼓励。在这方面,媒体应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传媒,应该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宣传我省各地开展这项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引起全社会对这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关爱、关心、理解和重视。具体做法比如可以通过评选表彰“优秀大学生村官”, 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他们走进电视、广播等节目现场畅谈到村任职来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氛围,让新到村任职大学生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使他们心理上迅速融入当地农村基层,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后就会使他们感到扎身基层大有作为、大有希望,这样就排除了他们心理上的顾虑,轻装上阵,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
“村官”的母校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应该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给他们提供强大的后续智力和技术支撑,应该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团队,奔赴大学生村官所在地,与大学生村官开展座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并指引他们做具体科学的规划。定期回访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病”,不断为他们“充电”,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要邀请这些大学生村官回母校畅谈新农村工作的经验体会,不仅对他们是一种鼓励,也能引导和教育本校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为往后的“大学生村官”选拔工作起到好的铺垫作用。
实施行之有效的社会干预,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能从思想上对大学生村官纠错扶偏,帮助其坚定服务基层的信心决心,促进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其受益,也最终会使全社会受益。
三、 自我干预
以上2种干预方式强调从外部进行干预,就个体自己而言,在感到挫折时,可以从内部的认知和情绪方面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干预是最直接而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大学生村官是自我干预的主体,应该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自我干预,重新定位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通过解放思想,对当前工作进行正确分析,改变对目前境况的认识,这是一种关键的认知。有了压力及时倾诉和沟通,如果受到了一些问题的困扰,觉得自己无法解脱,可以和村里的其他干部进行真诚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探讨应对措施。也可以与自己的父母、同学或者老师联系一下,听听他们的建议,相信倾诉和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能够忍受挫折的打击,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对于新上任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既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成才的关键。当然,有的大学生村官缺乏迎接挫折与困难的心理准备,在挫折面前表现得迷惘无措,情感表现得敏感、脆弱,这就需要主动去融入群体,从群体中获得帮扶的力量,在大学生村官内部形成良好的心理支撑体系。村官之间通过QQ、E-mail、MSN等网络交流平台和电话等方式进行远程“对话”相互鼓励、互通信息,如怀化大学生村官就依靠“怀化村官QQ群”搭建了一个互动平台,群里非常活跃,有打招呼问候的,有交流心得的,也有宣泄释放的,当然这种“宣泄”也疏导了情绪,对大学生村官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利。
不管怎样,“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都是属于新鲜事物,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的方法和举措,不断的去探索好的经验和做法,确保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的“初期效应”尤其应该引起重视,越早干预,越能把握主动,绝不能对其“一选了之”、放任自流。积极引入干预机制,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调适期”是值得考虑的。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先进青年群体,应该自行组织,积极行动,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对在农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畅所欲言,推倒那面阻碍我们开展事业的墙,为更好的服务我省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富民强省、构建和谐湖南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南华大学2008年首批被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担任怀化市大学生村官班班长,现在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江口墟镇陈家湾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职务。)
- 村民意识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 (2007-08-20)
- 政策上给予切实鼓励支持 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 (2007-08-20)
- 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 (2007-08-26)
- 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 (2007-08-26)
- 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四种矛盾关系 (200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