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大学生村官为何郁闷?”
看到昨日新华网上“大学生村官追踪:他们为何郁闷了?”的报道后,感慨多多,认为至所以郁闷,是缘于时下农村并不需要当前模式的大学生村官。如果硬要说需要的话,也是需要本村飞出的大学生甘愿回村改变面貌,而得到村民信任选出的“官”,而不是由长官派去的“官”。
笔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亲戚朋友多在农村,当兵转业后又一直在乡镇工作,对农村可以说了如指掌,最为熟悉不过。在笔者看来,农村工作处于社会最底层,千头万绪,上面千根线,到村一根针,很多工作并不是仅凭讲道理能够完成的,更不能靠身份命令办事,而是要靠人情,靠看前顾后,靠自己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大小。脱产官员有任期,能飞走,而村官却是村里生,村里长,即使卸任后,仍和乡亲们保持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常听村民说,村官是“好汉子不愿当,赖汉子干不了”的苦差事。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今,“村官”受到“热捧”亦见中国特色。但随着大学生报考村官人数的日渐增多,人们难免揣测:大学生当“村官”,究竟是为了寻求前进的跳板,还是真正怀着一颗建设乡村、服务乡村的心?
事实上,不少大学生“村官”完全是冲着优惠政策去的。为了落实上面有关指示,为了完成大学生“村官”任务,各级政府不惜花血本给以诱惑,为大学生“村官”勾勒出一幅美好愿景图。以北京为例:就有凭借特殊的区位优势及其他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凡北京高校毕业生聘用两年连续考核合格者,可办理北京户口;工作满两年后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3年合同期满后表现特别优秀者,可推荐免试入学;另外,在3年合同期满考核合格通过相关公务员考试的,可优先录用为国家公务员等。
当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此次大学生“村官”潮流中,也不否认会有少数大学生目的明确,自愿回到家乡为乡亲们出力,用心当“村官”。然而更多的大学生恐怕难以摆脱“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束缚,“跳农门”才是重要目的,宁可在城市“讨饭”,不愿回农村“找金”。始终把就业目标锁定在“正式班、吃财政”。只把当村官做跳板,也在情理之中了。
且从几年来的试点看,大学生“村官”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所学知识与在农村实际工作差距很大,难以很快和农民沟通和建立感情,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进入“两委”困难。再加,大学生在村里地位特殊,与村干部难以沟通,村民不认同“外来客”;没有正规的大学生村官选调和工作考核制度,被调走或者辞退没有标准,工作没有安全感等等。
从社会发展来看,农村需要大学生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只有当大学生甘愿回乡种田,回报家乡,希望能用学识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或生在城市,对新农村建设有兴趣,愿意到农村施展才华;只有当大学生“村官”充分学以致用,才能保证他们在“村官”的岗位上呆的长,干的久,做得好。这样,大学生“村官”才能发挥应有作用,为农村建设做出真正的贡献。
由此想见,大学生“村官”的前景肯定是“干不长,留不住”,昙花一现。“从今年开始,将用5年时间招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目标令人疑虑。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 村民意识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 (2007-08-20)
- 政策上给予切实鼓励支持 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 (2007-08-20)
- 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 (2007-08-26)
- 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 (2007-08-26)
- 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四种矛盾关系 (200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