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冷落了“大学生村官”

来源:山东新闻网 作者:蔡爱红
    近日,在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村委会三楼,大学生村官杨涛被发现在宿舍内上吊身亡,其电脑中存有一封遗书。一名村委会干部称,杨涛此前曾两次割腕自杀未遂,怀疑其有抑郁症倾向。目前,警方初步判断为自杀。(2009年1月4日 新京报) 

    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有差距,这几年,全国许多地方开展了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担任村官,组织部门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让一批年轻有为的大学生进入农村广阔的天地施展才华,给农村基层输送一批新鲜血液,目的是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问题是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大学生村官派下去拉到,从杨涛自杀事件的发生,提醒我们要及时关注和解决大学生村干现状问题。
 
    在农村,对"大学生村官"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情绪。有人轻视,这些毛孩子怎能适应农村复杂的工作环境,干成事很难。有人期望过高,认为"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能力,希望他们给村里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事实上,部分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村官",他们文化高、脑子活、接受信息快,确实使农村基层组织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而专业不对口的"书生型村官",不能主动融入基层党组织中去,无所事事,更谈不上完成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任务,面对一些人的讥讽或不理解,如果再加之家境贫困、自卑等因素,像杨涛这样的悲剧难免会发生。 

    其实,村干部并不好当,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岗位,除了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大学里积累的专业知识不一定能符合农村的实际需要,他们有一个在实践中磨练成长的过程,也有一个适应培养的过程。而且仅有理想信念是不行的,他们要学会迅速适应社会,懂得农村的工作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知适应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有的大学生"村官"还是从城市来的,他们从大学校门出来就直接下农村,人生地不熟,甚至对农村和农业生产就是一窍不通,大多表现"水土不服"。村民们对大学生也往往缺乏信任感,有的人甚至认为大学生下农村是没出息的表现。所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很被动,缺少成就感,其生存压力可想而知。此时,他们需要更多的是鼓励而不是冷落,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苛求。 

    当前,首先,是大学生村官要自我正确定位、主动融入适应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善于在逆境中前行。其次,村党支部一班人也要对他们做好引导、培养和管理工作,让他们与群众打成一片,传授农村工作好的经验,有意识地促进其进步成熟,严格监督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营造他们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还有,我们的组织部门要切实重视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能仅仅把他们招进来、稳住了就算完事,如何让他们生活好,打消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真正投身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之,要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别让"大学生村官"成为一种形式,冷落和耽误了他们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