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又一成功实践: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

来源: 作者:高桥流水
    按照百度释义,“战略”一词在现代已经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曾指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气势之盛、气魄之大,令后辈景仰。战略可谓是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总思路、总开关、总办法,在战略上掌握了主动权,事业成败基本就定了局。尽管毛泽东在晚年犯了左倾错误,但就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对发展战略的认识来说,党内能够比其肩者可以说极少极少。正因为在总体战略制定上立足现实基础、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党才能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各个阶段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在革命战争年代,指导全党全军打败国民党军队、夺取政权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在中心城市发动工人暴动,当然最见效,最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最能为共产国际所认可和支持。可一个个血淋淋的惨案,一个个被利用、被迫害的兵变,让共产党人越来越清醒,终于认识到在敌强我弱的白色恐怖下实现城市暴动,实际上是不可能成功的幻想。在当时党的高层中,毛泽东是为数不多的最先认识到“城市暴动行不通”的人之一,“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终于成形并取得指导地位。
    在改革开放之初,最先指导改革势力在旧体制打开缺口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相对于城市中相当封闭、坚固的计划体制,农村中则是整个一大二公链条中相对薄弱的地带。农民虽然在干集体,实际上是比较松散的群体。正如秦晖教授所说:“实际上,中国农村一直没有实现集体化,而只有农民被强制纳入集体的历史。”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力量深刻地洞察到了这一点,一发现小岗村18个农民誓血脱离集体的典型,中央马上表明支持态度,总结工作经验,一个村的包产到户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最终推动闭关自守的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指导全党全国人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的,仍然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这一战略,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克敌致胜的法宝。这一战略的强大威力,在当前特殊发展阶段显得相当突出,在经济、文化、政治发展方面体现得相当充分。经济上,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破灭了很多国人一味追求“小政府、大社会”的梦境,也对中国多年来奉行的出口导向战略提出了新的重大质疑。努力扩大内需成为共克时艰、跨过难关的有力举措。美国人口优势和过度创新,却成为当前难以急速拉动内需的主因。而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8亿农民的发展中大国,农村可以成为当前和今后拉动内需的主战场。把三农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并不是简单的要给农民“施恩”的问题,它其实是实现中国新的崛起的重大战略。
    目前,又一项旨在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的重大战略举措正在抓紧实施,那就是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这一新战略的实施,表明我们党在对“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认识中,已经从单纯的“物本”阶段,深化到了“人本”阶段。抓住了人这一发展的目的,就抓住了核心。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的传统是农业社会,中国的文化因子也深藏在农村社会结构中,不认识农村,不懂得农业,不了解农民,便不能深刻认识中国。大学生村官今后能不能真正成为党的事业接班人还有待观察,但是,作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在新时代的体现和落实,其历史和现实意义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