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再思考

来源: 作者:井月之心
  中央组织部作出部署,将选聘十万名大学生去农村任职。对于这则新闻,笔者写了一篇《从中组部选聘大学生村官看干部培养新动向》,算是对中组部决策的个人解读。但还是有一种意由未尽之感,为什么呢?这不能不说与笔者的一段经历有关。

  数年前,笔者因为工作的关系,曾到村工作了一年半时间。对于农村工作的种种情形,还是有比较深切的体会和感受的。而这种感受和体会又不是一般人,特别是旁观者,也或是站在城市的角度也看待农村的人们所能感知的。进一步地来说,这几天网上出现的一些对于中组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种种误读或质疑,虽有一些道理,但大多是说了一些表象,触摸到了些表皮,因而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下面,我想从这几个方面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一些认识。

  第一,大学生为什么要去农村?

  这其实很简单。一种是组织上或单位上根据工作需选派下去的,这种情况没有条件,必须去;一种,是自己申请去的,这种情况比较少,你自己申请去,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政策,你去了之后生活怎么办,谁来发你的工资,你去干什么,都是问题。还有一种,自己去农村创业,自己要去农村闯天地。这种情况我们当然地很应该给予敬佩的,但说实在的,太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单个农户来说,农村是弱势产业,受制因素很多,前提投入大,收益期长,如果你没有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没有比较雄厚的资本积累,而是自己一个人去干,还是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行。笔者就遇到两个农户,他们现在做得都还不错,在当地算得上富裕户,一个是搞养殖业的,一个是搞种植业,可他们都是白手起家,经过十多年的打拼才小有规模,初尝甜头,他们很聪明,很能干,但他们经历的风风雨雨,期间的酸甜苦辣,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的。

  笔者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去农村的,工作一年多的时间后,又要回到原单位,所以在农村的工作中相对要超脱一些。那么,如果大学生要去农村,他们去干什么呢?

  第二,大学生去农村干什么?

  这里也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去当地道的农民,去当农民,这种情况大学生们是不愿意,考个大学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改变一下原先生活的轨道,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境状。一种是去农村创业,这里的创业是狭义上的,是去农村创办一个企业,兴办一个项目,但如前所说,需要一些前提条件。还有一种,是对当村干部,受组织选派,经过组织上招考,凭借自身的才干,充实村干部队伍,带动村民一起发展。我想中组部部署此项工作的本意就是指后两种,是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这里的创业,就是去农村创企业、干事业。

  创企业不说了,只要你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自身的各项条件都具备,尽管放心去做就是了。那么去当村干部呢?这里就有几种情况:

  一是去当村里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就是“一把手”,当然前提你必须是一名共产党员,并且也要经过选举才能产生,因此,既使“空降”大学生去当党组织负责人,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特别是经过努力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有较高威信,才能当得上。

  二是去当村委会的主任,就是俗村的“村长”。有人说,选大学生当“村长”违背法律,不民主,不公平。有此一说的,完全是瞎说,瞎扯。据笔者了解,全国各地选大学生去村任职,还没有哪一个地方,去了就马上安排个“村长”干干的。要经过民主,要经过选举,搞这些组织工作的人不知道吗?真是瞎操心。现在,有些人自己对法律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却偏偏爱拿法律来说事,不知何故?但也有一种情况,就是下去的大学生经过努力,确实经过选举当上了“村长”,这又不是不可能的。

  三是安排任书记或主任助理,或专职从事一个方面的工作。这可能是目前大学生到村任职的主要安置途径。这样,既符合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也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专长。

  笔者去农村,是受组织上的选派,去负责党务工作。半年后,经过选举,也当上了一个挂名的党组织“一把手”,算是在村里的工作中说话算得上数了。

  第三,大学生在农村工作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在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中,个人作用的发挥程度,应该是与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相关联的,也是与能力的大小有关,能力强一些,干得事件很出色,很见效,当然逐步地就会有威信,有影响,就会有人听你的,信服你,就会有自己的地位。当然,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因为有了组织上支持这个平台,入门要快些,起点要高一些,这是不同于村里原来的干部的一大优势。因为村里的其他干部可能要经过一段很长的努力才能进入村领导班子中,而大学生可以直接跳过一些程序直接进来,这是组织关心的结果。

  说到能力与作用的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再好的平台,没有能力,或是能力不过硬,也是枉然。当然能力又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里,我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有很多人质疑大学生到农村去能干什么?这种质疑的提出很正常,确实,如果我们的村里来了一个只会吃干饭的,安不下心来的闲人,那是大可不必的;但这种质疑也可以说是一种多虑的,毕竟只有拉出来练练,才知能不能干好;这种质疑说到底是对年轻人的怀疑和不相信,是对当下大学教育质量的不信任。我们有理由相信,绝大多数经过选拔的大学生都是能够胜任的。农村也确实需要一种清新之风的吹拂。

  这正如笔者的经历,在我准备下去到农村工作之前,许多人,包括身边的人,都对笔者接下来的农村工作能力表现出深切的担心,都替我捏着一把汗。能行吗?有人问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有的也只是一份激情而已;至于能不能干好,干出声色,说实话,当时笔者心里也是没有底的。但当我离开农村的时候,上级的肯定,村民们的留恋,让笔者觉得我对自己当时的决定交上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

  在这里,笔者还想说的一个问题就是,一般人常常问:农村需要现在这些“手无缚鸡之力”、学识平平的大学生吗?的确,如果我们的农村仍然为了追求所谓的世外桃源的原始状态而存在,如果我们的农民仍然满足于贫穷与落后;如果我们高贵的城里人或高深的学者们仍然戴着有色的眼睛看待我们的农村和农民,认为农民会解放自己;那么,对于农村,对于农民,是不需要任何的支持和扶持的,因为经过或许是一百年的发展,农村终究被变成城市,农民最后也会成为市民,但一万年太久,我们不能再让农村、让农民成为我们时代光荣发展的代价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农村、对农民最大的不公平、不公正。在当前的农村,很需要大学生人才;在村干部队伍中,很需要大学生人才,对于农村需要一个大转变,必须要支持,不仅是经济上的,政策上的,更主要的是人才上的;特别是对于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上的。这是一个抓手,是一个纲。可以说,凡是一个发展好的村子,都有一个好的村干部队伍,特别是一个好的带头人,这是关键,尤其是我们的农村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看到一位网友说,派大学生到农村有必要吗?农村不是有很多的回乡知识青年吗?我不禁哑然失笑。现在,很多城里人说出一些貌似正确的错误话,说到底,他们根本不了解农村,或许他们的脑子中的农村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呢,这就如同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的脑后到现在还拖着一条大“PIG TAIL”呢。现在,许多地方就是青壮年的文盲都出去打工去了,更遑论回乡知识青年?谁还有心停留在农村?我曾利用春节期间,采访了十多位跳出农门的大学生,问,你们愿意回农村吗?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呢?那也要留在城市里啊,这种回答几乎异口同声。——这就是答案,也可说是回答了中组部决定大学生到村任职的最好动因。市场不相信眼泪,当然也就不可能让大学生无缘无故地返回农村,那么,只有运用政策的力量,采取组织动员的方式,才能解决市场不能解决,而农村又十分紧迫需要的问题。

  在这里,不少人还有一个疑问,选招十万名大学生去农村,会不会形成第二轮的“知青潮”?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解。所谓时过境迁,又岂可同日而语呢?我们姑且可以作一些想象中的类比,但毕竟两者的目的、作用,特别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时代的要求,已经有天壤之别了。所以,还是劝慰一些人,别再拿老黄历,对照新时代了。

  第四,大学生在农村工作中的优势在哪?

  如果我们一般地看,大学生不熟悉农村实际,不了解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满口的学生腔,还不会做群众工作,他们对上不会应付各种检查考核评比,对下没经验无人脉,甚至显得太娇嫩了。或许这些都是大学生们的“隐缺点”;是的,如果这样来看我们的大学生,那当然地会认为去了也没有什么用?或许,在城市,在父母的眼里,既使是大学生,也还是孩子;在一些保守派的人眼里,年轻人永远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是不可信任的。但别忘记了,时代在进步,在发展,同样,农村的发展,农村的进步,离不开知识的滋养,离不开人才的力量,更离不开新观念、新思想的冲击!

  没有大学生,农村工作、农民生活不是好好的吗?有人问。的确,现在的农村各方面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明天,为了更好,如果我们认为原地踏步也是运动,那么我们将无法感受健步如飞时的快感!

  没有大学生,现在的村干部干得不是很好吗?又有人问。是的,我们没有丝毫否认村干部们的功劳和贡献,相反,我们相信,现在的这支村干部队伍是值得信任的一支过硬队伍,他们付出的太多,他们是共和国最可靠的基石。但现在,我们为了这个基础更加牢固,去为村干部队伍增加一份力量,又有何不可呢?大学生去村里任职,他们不是去“争权夺位”,那不是他们的专长;他们也不是去添乱,而是去增彩。

  就说这些吧。因时间关系,以后再写。以上是笔者结合个人的经历的一些感言。总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并抱以热烈欢迎的态度,为了农村,也为了我们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