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要主动创新

来源:新华网 作者:丁思成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对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来信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他们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随后,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提出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在此大环境下,浙江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团省委联合举办的浙江省首届"百名在农村和社区工作高校毕业生培训班"。此次培训历时4天,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专家讲解中央强农惠农的相关政策,解析当前国情省情,老书记传授经验、学习先进大学生村官事迹、实地考察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各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分组讨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重新认识大学生村官

结合自身的村官经历,收获有三:

其一,重新定位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发挥。参加此次培训班使本人对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发挥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一是发挥好"补丁作用"。目前多数大学生村官在村所做的工作以被动性工作为主,扮演的大多是"秘书"的角色,主动创新的工作太少。通过此次培训让我深感,做好助理、秘书的工作仅仅是村官工作的第一步。大学生村官更应该看到农村的需要,村民的需要,做填补村级工作的"补丁",做开拓工作思路的"活血因子"。二是发挥好"桥梁作用"。在农村,信息渠道还很狭窄,许多村民盼望致富又苦于致富无门。大学生村官不妨发挥知识优势,准确把握农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契机,搭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桥梁"。比如,利用互联网,为村里制作村级网站、建立网上农产品销售渠道;利用本村自然优势,为村民引进致富项目,发展现代农业模式。三是发挥好"窗口作用"。大学生村官在村民眼中是一个"窗口",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是整个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形象,是当代青年的形象,更是当地村干部的形象。习近平副主席提的"四点希望"正是当代大学生村官最好的"座右铭":第一,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的交往中吸取营养、增长智慧。第三,要勇于开拓、大胆实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第四,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在服务农民群众中增进同他们的感情,赢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其二,重新探究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方式。一是深入群众。基层工作的能力仅仅从书本上是难以得来的。老师在讲课中提到"每月走20户,一年走遍全村各户"的工作方法,令我茅塞顿开。为什么在以往村民纠纷的解决上,在居保工作动员中,我们总觉力不从心呢?道理很简单,我们忽视了经常下村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性,关键时刻当然就败下阵来了。"走村串户",不管到了什么时代都是一名基层干部丢不得的"传家宝"。二是吃透政策。目前,村民最盼村干部公平公正,而办事公正的前提来自于依法依政策办事。因此,"吃透政策"自然成了大学生村官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功"。4天的培训,犹如享受了一顿丰盛的"三农"政策解读大餐,给了我很多灵感:用好政策可以得到村民信任,用好政策可以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用好政策更可以为村民谋一条增收致富之路。三是换位思考。听完基层老干部的亲身工作经历后想到,以往的工作中对问题的思考往往是单向的,只看到矛盾的一面。今后要学会多转换身份,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当我们转换角色从村民、村两委、上级领导等多角度思考、寻求多方的需求点,就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才能找到合适的手段去解决问题。

其三,重新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沟通交流。原本以为此次培训班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农村政策学习班。然而,4天之中带来的震撼意想不到,很多学员用了"像是被扔出井口的青蛙"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这些震撼也好,感受也罢,都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沟通与交流。一是专家授课。为我们创造与"三农"专家间互动交流的一个机会。二是学习典型。培训第一天的晚上,全体学员观看了大学生村官事迹典型的电教片,感触挺深,更加坚定了我们当好村官、服务"三农"的决心,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创业的灵感和勇气。三是实地考察。除了听课之外,我们还将课堂搬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现场--安吉县横山坞村、剑山村。考察过程中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横山坞村的综合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下设"七站、六办、五室、一社、一窗口",为群众提供30余项便民服务,真正体现"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民有所盼,我有所办;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宗旨,此举值得我们借鉴。四是交流讨论。这次培训班,首次让分散在全省各地的我们相聚到了一起,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于是,从主办方安排的集体交流、分组讨论,到各地区每晚的房间会议,再到各寝室的床上卧谈,无不反映出大学生村官们渴望交流、需要交流、愿意交流的迫切心情。

集中培训后的思考

思考一,关于做"铁球"还是做"皮球"的思考。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人才严重短缺。但是,这不等于大学生下农村就一定能起到"人才"作用。"大学生到了农村不要像水上的皮球,从上面看下水了,在下面看漂在水上",要能真正沉下心,俯下身子,真给村里做点实事。这是上至领导下至村民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普遍期望。

思考二,关于要"专才"还是要"将才"的思考。能解决农村具体问题的是"专才",一般认为,选聘大学生村官应倾向农、林、牧、渔等涉农专业的大学生,这些懂技术的大学生,能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很容易得到农民支持。于是有些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村官因此气馁了,其实大可不必,从培训班期间接触的诸多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中可以看到,农村对能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做事的"将才"的需求更为强烈。但找到"将才"并不容易,需要农村、农民实际检验,远不是几次考试能解决的问题。选好"苗子"到农村,其中有组织能力者将其培养成"将才",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思考三,关于有"实效"才会有"实惠"思考。听了老师的讲课,我们体会到,工作有实效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这是大学生村官获得支持的关键。由此想到当前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却存在"双向不适应"

现象,即大学生村官不适应农村的工作环境,农村也不适应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方式,而这正是导致当前一些大学生村官辞职的主要原因。培训回来后,本人迫不及待地就"什么样的大学生能给农民带来'实惠'?"的问题对本村村民展开调查。调查显示,村民的想法各有不同:比如,希望大学生懂涉农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希望大学生分析市场信息,避免种啥啥难卖;希望能解决村里的实际困难,能到上面"搞"点资金、贷款……但各种想法中,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帮他们致富所占比重最大。

□ 丁思成(作者单位: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濮家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