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局长:让农村成为大学生就业成才的沃土

来源: 作者:佚名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安置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各级政府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中,第一条就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为此,我于近期专门就大连市和金州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深深地感到,广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确实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成才的沃土,应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贡献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

  目前,大连市已经有近千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其中金州区先后选派了202名大学毕业生充实村(社区)级领导班子,实现了一村(社区)至少一名大学生。这些大学毕业生不负众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受到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得到地方领导的认可和重视。他们当中,有的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被村民们誉为“没有娇气、没有架子的大学生”;有的在贸易洽谈、企业策划和旅游观光等方面展示出才干,被当地领导当作“宝贝”;有的把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方式带到农村,被村两委班子委以重任,成为村领导的得力助手……实践证明,大学生当“村官”,不仅充实和优化了基层领导班子,也让大学生们有了用武之地,特别是农村的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大学毕业生来建功立业。正如金州区石河街道北海村一位干部所说,村委会工作人员年龄老化,不懂计算机,工作效率低,但自从大学生“村官”来了以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我们对大学生“村官”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希望他们能够长期扎根农村,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到农村来。

  在调研中,我与几位来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交谈,希望从中了解大学毕业生来农村就业的深层动力以及他们的所需所想,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面对为什么选择当“村官”这个问题,被陆海村村民选为妇女主任的刘焱鑫回答说,奉献我所能奉献的,付出我所能付出的,村领导认可我的工作,老百姓信任我,我就有一种成就感,觉得人生有价值,到农村没白来。大莲泡村的王康说,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责任、有义务把我所知、所学、所能全部贡献给国家的发展建设,农村的经历既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更是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西城村的张平则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基层艰苦的工作环境更能锻炼意志,积累经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打好基础。从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当“村官”的初衷并不是把农村当作“跳板”,而是更看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得到锻炼。当然,任期满后的去留问题也是大学生“村官”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许多大学生希望在农村锻炼几年后能有一个好的归宿,也有一些“村官”虽然有志向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但同时也希望能解决身份待遇等后顾之忧。这就启示我们,一定要努力促使大学生们因为有了成就感和事业感而安心农村工作,并以此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对事业的追求和向往而愿意奔赴农村建功立业。

  我感到,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最主要的是完善工作载体,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对已经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成长,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共同做好大学生到农村的安置和使用工作。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具体的需求,主动为他们解决好生活待遇问题,使他们坚定长期扎根农村的勇气和信心。经常组织他们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特别是结合他们的所学专业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促使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经验不断丰富,能力不断增强。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必要的激励措施,对大学生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及时给予评价,对先进典型和突出人物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进一步提拔使用的依据。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对服务期满的“村官”采取选拔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优先推荐报考研究生和考录公务员适当加分等多种形式,解决好“出口”问题。要通过引进、培养、使用和输出的良性循环,激励大学生们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

  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拓宽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成才的渠道,不能仅限于“村官”一种途径,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比如,积极探索实施“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乡镇卫生院一院一名医学类本科生计划”,引导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农村文教、卫生等工作,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所学专长,并尽快成长为行业骨干和专家。同时,支持和鼓励大学毕业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到农村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自主创业,并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造就一批新型农民企业家和行业领军人物。要创造一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就业环境,让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成为大学毕业生们的人生大舞台。(作者系大连市金州区人事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