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影响因素 为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姚东瑞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为了把这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做实做好,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从而努力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影响大学生“村官”成长的

 
因素

  (一)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知识和自身能力与农村需要不相适应。大学生“村官”从校门到农村,缺乏对农村社会的了解和艰苦环境的锻炼。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大多缺乏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村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相关调查显示,82%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发展经济。然而,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发现,86%的大学生村干部认为组织文艺活动、活跃农村气氛是重要的工作,这与农民群众的要求显然不一致。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存在盲点。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有些地方虽然出台了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办法,但管理和考核机制并未真正落实到位。大学生“村官”虽由所在乡镇管理,但由于身份特殊,乡镇党委政府既不能以一名普通乡镇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又不能以一名农村干部去对待和使用,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上大多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另外,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培训、政策保障、工作考核、督促检查、表彰激励等制度也都处于探索阶段。

  (三)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身份尴尬。农村需要的是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使他们很难融入当地环境。学生“村官”想进村“两委”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不少村庄规定,村里“两委”委员必须同时满足拥有党员身份和本村村民两个条件。

大学生“村官”成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一:大学生“村官”要破除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有些大学生把选择到村任职作为“前站”职业;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到村任职作为自己政治前途的“快车道”。这些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工作推进。因此,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要加强岗前培训,教育他们选择当“村官”要静下心来,扎根农村,做好在最基层吃苦的精神准备,要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问题二:要对大学生“村官”注意实事求是地培养。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的个性特点,循序渐进地锻炼提高他们,切不可“拔苗助长”。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门,可以安排一年时间见习期,通过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传、帮、带,使他们尽快熟悉农村、了解农村、适应农村,更好地融入农村。

  问题三:在搭建创业平台过程中要防止急功近利。大学生“村官”思维活跃,都有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的干事创业热情,但需要实践的磨练和适当的引导。当前涌现出不少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但也存在一些“打造”本地大学生“村官”“品牌”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在工作实践中,组织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要适当引导,但不能由组织包办或代办,要把当地的产业特点、区域特征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综合起来,结合大学生“村官”的先进理念,采取联办等方式,创办项目,引领群众发展致富。

对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几点思考

  首先,大学生“村官”要通过努力不断提高自己。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又要学习农村政策法规和实用技能。要转变角色,密切联系群众。大学生“村官”要先做“村民”后做“村官”,要从心理上走进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要发挥专长,推进农村建设。要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及时向群众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信息。要团结协作,增强集体合力。大学生“村官”要找准定位,处理好与村“两委”班子的关系,善于团结合作。要诚实守信,逐渐树立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

  其次,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搭建良好平台。选聘大学生的组织部门要充分了解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兴趣爱好、工作特长等信息,将“村官”分配到最适合的行政村进行培养、锻炼;在岗位设置上,除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外,还可以安排他们兼任政策宣传员、远程教育管理员、矛盾协调员、信息员等,让他们在基层发挥更多的作用。

  再次,建立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帮扶机制。大学生“村官”下到农村,在创业阶段很需要有人在身边鼓励、支持。各乡镇要明确一名领导与村党支部书记共同形成“2+1”或“3+1”的帮扶机制,对大学生“村官”在创业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提出可行性建议。在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介入开导,引导他们始终有激情去创业。对于好的发展项目,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要积极帮助他们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以增强他们能干事、干成事的信心。

  第四,要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大力扶助。建议设立国家、省市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在担任“村官”期间进行自主创业。要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培植工程,为经过论证的项目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要利用县工业园、乡镇工业集中区、村级创业点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孵化基地,免费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场所。

  (作者系淮海工学院副院长、大学生“村官”研究所名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