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管理 警惕大学生村官陷入俗套被同化异化现象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钟煜华
近年来,安远县切实加大招录选拔生、大学生村干部充实到基层工作的力度,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共招录(聘)“外来”干部73人,既解决了基层干部后继乏人的现实问题,又有效激发了基层工作的活力。但随着工作的开展及融入基层“大家庭”时间日久,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出现了“退化”迹象。主要表现在:
思想上松懈,自我要求不严,逐渐被“同化”。大学生村干部下到基层,度过了适应期,新鲜感日趋减退,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期盼有一定差距,内心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原先满怀的激情与斗志逐渐减退,曾经的豪言壮语也随之抛到了脑后。有些人把基层锻炼过程当成自己的“镀金”过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存在在基层“熬”日子的思想,忘却了接受基层实践锻炼和工作“洗礼”的初衷;有些人对待工作得过且过,应付了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些人举着自己是大学生的牌子,忽视了学习再提高过程,停留在吃“老本”的层面上。由于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放松了学习,被村里部分老同志“得过且过”的思想“同化”,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年轻干部变得“不年轻”。
工作上被动,攻坚克难能力不强,偏好“潜规则”。刚到基层,纯朴的民风、清新的空气、相对较自由的工作安排使得大学生村干部充满了期待和梦幻色彩。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工作环境的逐渐熟悉,特别是重复单调的工作、枯燥乏味的简单生活、一人多岗的繁杂工作现状,使得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独到见解,工作因循守旧、循规蹈矩,成为了典型的“事务工作者”和简单运转的工作“机器”。工作上遇到难题、棘手问题束手无策、无所适从,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偏弱,“等、靠、要”的思想较为突出。有些大学生村干部不敢较真碰硬,对农民提出的尖锐问题和复杂矛盾,采取回避态度和“能推则推、能拖就拖”的“潜规则”来处理;跑单位、部门办事时,图省事怕麻烦,喜好拉“关系”、走“后门”、摆“架子”,存在较强的优越感和自满心理。
作风上散懒,工作热情不高,成为“老油条”。从学校到农村,从学生到村干部,环境与身份的改变曾一度激发了大学生村干部的创业激情和工作动力,但基层是个大熔炉,既能充分展示大学生村干部的才华和工作能力,同样也容易暴露大学生村干部的缺点和不足。我县在开展为期10天时间的调查走访中了解到,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工作不深入,作风漂浮,成天打着“深入基层、融入群众”的旗号,下到村里却不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而是在村里“走一走”、“逛一逛”,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市委下派的“巡视员”,表现出无所事事的样子,有的甚至躲在村里与村民打牌消磨时间;有些大学生村干部怕苦怕累,平时不注重调查研究,不深入基层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成天呆在房间里夸夸其谈、说天道地、闭门造车,与村民同呼吸、共患难、同谋村级发展大计成为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套话。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大学生村干部培养使用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和通病,任其发展,将严重影响全社会瞩目的大学生村干部的自身形象和大学生村干部的健康成长。对此,安远县建议:
要探索更加有效的大学生村干部结对帮扶制度,让大学生村干部“有温暖”。各地在招录大学生村干部后,要致力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干部关爱长效机制。建议划分生活帮扶、学习帮扶、工作帮扶和情感帮扶等几大类,采取县领导和乡(镇)党政班子成员与大学生村干部“1+1”结对帮扶制度,建立专门的学习档案、工作档案和生活档案等,使大学生村干部思想波动时有人鼓励、工作困惑时有人指点、生活困难时有人帮助,形成大学生村干部平时有人问、惑时有人解、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探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大学生村干部引得进、留得住、稳定得了。
要主动给大学生村干部交任务,让大学生村干部“有事做”。“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才”。大学生村干部刚进入工作岗位,都希望能运用自己掌握的新方法和新理念来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如果不给大学生村干部压担子,不激发工作热情和斗志,必将动摇大学生村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念和理想,甚至还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当然,给大学生村干部压担子不能简单的增加重复操作的工作,要积极给大学生村干部搭台子,重点安排党建工作、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等“急、难、险、重”的岗位上锻炼,制订考评考核工作细则,创造多岗位锻炼、全方位成才的用人环境和成才条件。同时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教育也不能一布置了之或任其发展而撒手不管,要热心帮助指路子,当大学生村干部工作难开展、思路难打开、方法难奏效时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和点拨,促进大学生村干部尽快成长。
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干部互帮互学机制,让大学生村干部“有提高”。基层农村的生活与工作是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可以大有作为,最能锻炼大学生村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水平。建议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定期交流、结对帮带、座谈调研、集体攻关、成果展示等互帮互助工作学习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大学生村干部培养教育力度,全面提升大学生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农村工作经验和应对复杂局面的工作能力,让大学生村干部交流有平台、工作有舞台、生活有后台,致力形成比有标准、学有典型、赶有目标和超有动力的生动局面,打造大学生村干部扎根基层、热爱农村、熟知村情、接近农民、倾心为民的良好形象。
思想上松懈,自我要求不严,逐渐被“同化”。大学生村干部下到基层,度过了适应期,新鲜感日趋减退,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期盼有一定差距,内心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原先满怀的激情与斗志逐渐减退,曾经的豪言壮语也随之抛到了脑后。有些人把基层锻炼过程当成自己的“镀金”过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存在在基层“熬”日子的思想,忘却了接受基层实践锻炼和工作“洗礼”的初衷;有些人对待工作得过且过,应付了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些人举着自己是大学生的牌子,忽视了学习再提高过程,停留在吃“老本”的层面上。由于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放松了学习,被村里部分老同志“得过且过”的思想“同化”,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年轻干部变得“不年轻”。
工作上被动,攻坚克难能力不强,偏好“潜规则”。刚到基层,纯朴的民风、清新的空气、相对较自由的工作安排使得大学生村干部充满了期待和梦幻色彩。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工作环境的逐渐熟悉,特别是重复单调的工作、枯燥乏味的简单生活、一人多岗的繁杂工作现状,使得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独到见解,工作因循守旧、循规蹈矩,成为了典型的“事务工作者”和简单运转的工作“机器”。工作上遇到难题、棘手问题束手无策、无所适从,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偏弱,“等、靠、要”的思想较为突出。有些大学生村干部不敢较真碰硬,对农民提出的尖锐问题和复杂矛盾,采取回避态度和“能推则推、能拖就拖”的“潜规则”来处理;跑单位、部门办事时,图省事怕麻烦,喜好拉“关系”、走“后门”、摆“架子”,存在较强的优越感和自满心理。
作风上散懒,工作热情不高,成为“老油条”。从学校到农村,从学生到村干部,环境与身份的改变曾一度激发了大学生村干部的创业激情和工作动力,但基层是个大熔炉,既能充分展示大学生村干部的才华和工作能力,同样也容易暴露大学生村干部的缺点和不足。我县在开展为期10天时间的调查走访中了解到,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工作不深入,作风漂浮,成天打着“深入基层、融入群众”的旗号,下到村里却不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而是在村里“走一走”、“逛一逛”,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市委下派的“巡视员”,表现出无所事事的样子,有的甚至躲在村里与村民打牌消磨时间;有些大学生村干部怕苦怕累,平时不注重调查研究,不深入基层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成天呆在房间里夸夸其谈、说天道地、闭门造车,与村民同呼吸、共患难、同谋村级发展大计成为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套话。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大学生村干部培养使用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和通病,任其发展,将严重影响全社会瞩目的大学生村干部的自身形象和大学生村干部的健康成长。对此,安远县建议:
要探索更加有效的大学生村干部结对帮扶制度,让大学生村干部“有温暖”。各地在招录大学生村干部后,要致力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干部关爱长效机制。建议划分生活帮扶、学习帮扶、工作帮扶和情感帮扶等几大类,采取县领导和乡(镇)党政班子成员与大学生村干部“1+1”结对帮扶制度,建立专门的学习档案、工作档案和生活档案等,使大学生村干部思想波动时有人鼓励、工作困惑时有人指点、生活困难时有人帮助,形成大学生村干部平时有人问、惑时有人解、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探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大学生村干部引得进、留得住、稳定得了。
要主动给大学生村干部交任务,让大学生村干部“有事做”。“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才”。大学生村干部刚进入工作岗位,都希望能运用自己掌握的新方法和新理念来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如果不给大学生村干部压担子,不激发工作热情和斗志,必将动摇大学生村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念和理想,甚至还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当然,给大学生村干部压担子不能简单的增加重复操作的工作,要积极给大学生村干部搭台子,重点安排党建工作、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等“急、难、险、重”的岗位上锻炼,制订考评考核工作细则,创造多岗位锻炼、全方位成才的用人环境和成才条件。同时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教育也不能一布置了之或任其发展而撒手不管,要热心帮助指路子,当大学生村干部工作难开展、思路难打开、方法难奏效时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和点拨,促进大学生村干部尽快成长。
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干部互帮互学机制,让大学生村干部“有提高”。基层农村的生活与工作是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可以大有作为,最能锻炼大学生村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水平。建议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定期交流、结对帮带、座谈调研、集体攻关、成果展示等互帮互助工作学习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大学生村干部培养教育力度,全面提升大学生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农村工作经验和应对复杂局面的工作能力,让大学生村干部交流有平台、工作有舞台、生活有后台,致力形成比有标准、学有典型、赶有目标和超有动力的生动局面,打造大学生村干部扎根基层、热爱农村、熟知村情、接近农民、倾心为民的良好形象。
延伸阅读:
- 村民意识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 (2007-08-20)
- 政策上给予切实鼓励支持 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 (2007-08-20)
- 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 (2007-08-26)
- 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 (2007-08-26)
- 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四种矛盾关系 (2007-09-06)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