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大学生村官生存状态调查

来源:华商报 作者:俞刚

 

大学生村官陈康(右)在村民家里学习养鸡知识 记者 俞刚 摄

    2008年5月29日,陕西省首次决定选聘2000名高校毕业生下乡当“村官”。目前,首批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已近一年。

  一年的历练让满怀理想的大学生村官们变得更加务实,但一些人的处境也很尴尬。有人感慨——

  农村改变我们比我们改变农村要多

  6月16日晚,记者见到紫阳县双安乡双河口村主任助理陈康时,他正在学习关于养鸡和养羊方面的知识。他说:“平时村上琐事比较多,没时间只能晚上抽时间,通过网络和书籍多学一点。”

  和分配到安康市的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一样,近一年来,陈康一直住在双安乡政府免费提供的一间约10平方米的单人宿舍里。一张单人床、一个简易衣柜和一套木制的桌椅外,房间里再没有什么“大件”。

  陈康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学历,所学专业是平面设计。“其实在下来前,我已在南方的一座城市找到了工作,合同都签了。”陈康最终下乡当村官的原因是,“我生在农村,对农村感情深厚,我想回来做一点事情。”

  陈康的老家在安康市汉滨区的一个镇上,和紫阳县只隔着一座山。“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到村委会工作应该没什么问题。”这是陈康刚刚任村主任助理时的想法。但到村里后,陈康却发现曾经熟悉的农村,突然又离自己很远。“上任后,工作范围有限、权力有限,自己还不能进行决策。”“有时候想帮村民做点事,但他们又不放心,担心把事情搞砸了。日常除了做一下会议记录外就是搞接待,多数时间就是接待村民咨询和调解村民纠纷,有时间再学一些养殖技术。”

  尽管分配到紫阳县的12个大学生村官几乎全来自农村家庭,但在上任后不久,都出现了不了解农村文化习俗的特点,不会用村民的语言和村民一起交流等问题。

  曾经选择是为了奉献

  “曾经的选择是为了奉献。我愿意把青春奉献在这片热土上,因为它给了我感动,给了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毕业于西北大学,现任白河县构扒镇玉门村主任助理的门婷说出了自己的下乡理由。

  门婷选择走村官之路源于上大学时和同学们的一次旅游,“当时到白河旅游时,感觉这里山清水秀,人们工作生活无不透露着阳光的气息,从那时起我就打心里喜欢上了这片热土。”

  从小学到大学整整16年里,门婷给同学们的印象是个“才女”。门婷表示,自己刚刚接触村里工作后,感觉非常迷茫,但她很快明白了过来:学习依然是人生进步的“助推器”。

  担任玉门村主任助理两个月后,门婷学会了融入。“作为外地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要想与农村群众和基层干部打成一片,不能让别人适应你,惟有改变自己。”谈起自己很快适应农村工作的经验时,门婷很自豪,“从一开始,没事就和村民们闲聊,尽量使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让别人听懂,也尽量听懂别人的每一句话。”

  除了积极参与村级日常管理、为民服务等各项工作外,门婷利用闲暇时间整理村委会档案,规范文书管理,参与农村信息收集、录入、分类、传播、统计上报工作。同时又学习了土地流转、计划生育法规政策等,很快工作得到了群众和干部的肯定,门婷称自己又找回了点“才女”的感觉。

  农村改变了我们很多

  “我每天的工作基本是会议记录、资料收集和数据统计等,感觉还是比较轻松。”在石泉县池河镇双红村任村主任助理的刘家玲老家就在县城,由于双红村位于镇街道边上,村民的主要收入基本靠搞副业,刘家玲对目前的状况表示满意。“一年多来基本上没下地干过农活,很多时间都是在接待群众和各级领导检查,感觉整天都在跑腿、开会。”采访中,多名大学生村官发出这样的感慨:“任村官后,农村改变我们比我们改变农村要多。”

  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村主任助理陈兴庚,觉得自己相比县里其他大学生村官还是幸运许多。由于所工作的村是新农村示范村,各项工作非常繁多,而其他村干部们也没有把陈兴庚当外人,许多事务都让他参与。但在产业发展上,还是让陈兴庚了解到农村的复杂。“本来我觉得通过自己的宣传和号召,在全村可以发展50亩的蔬菜大棚,但在真正操作时才感觉困难特别大。”虽然陈兴庚不断地告诉大家,村周围“十天”高速路工程的开工和石泉火电厂的建设会带来大量外来人口,蔬菜根本不愁卖,但村民还是觉得不保险。最后还是村支书联系了几个大户,通过典型示范,逐步发展到目前的20亩蔬菜大棚。

  石泉县委组织部经过调研后认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多是更适应服务城市,与农村需求的专业有差距。更深层次是因为大学生村官即使家在农村,但从上初中到大学一直在城里学习、生活,相比农村生活,他们更适应城市。

  根据基层工作多年的经验和观察,石泉县委组织部陈宏兴认为,一个合格村官的成长历程分为茫然状态、有序状态、清醒状态、进入角色等四个阶段,而当前大学生村官只是刚刚步入有序状态。“大学生到农村不仅要学新的知识,更多的是要把自己的所学与农村实际结合起来。”

    当村官是被“诱惑”的

  在调查采访中,大学生村官们对自己为何选择“村官”这一角色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理由。国家选聘大学生村官时规定很清楚,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制,我省将大学生村官称做“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

  根据我省的政策,到村(社区)任职的高校毕业生每人每年领取工作、生活补贴2.1万元,其中到规定的艰苦边远县(市、区)农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每人每年增发1000元津贴。每名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领取一次性安置费2000元。

  此外,符合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政策规定的、聘期考核合格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在村(社区)任职满3年、工作实绩特别突出,当地群众普遍公认的,经组织考察研究,可破格提拔为乡(镇)领导;在村(社区)任职满2年且考核结果为称职以上等次的,报考省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可适当放宽报名条件并在笔试成绩总分中加7分,报考省内高校研究生的,在笔试成绩总分中加10分……“报考的时候自己都很迷茫,利用这三年时间考研或考公务员。实在不行任期满后再择业嘛,毕竟这比失业在家要强些。”采访中,六成以上的村官们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其实我们不少人都是被招聘条件诱惑来的。”

  合同期满何去何从

  “说到合同期满后的出路,这简直就像压在我心口的一块石头。”说到三年后的出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学生表示,“这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同学们不愿意提及的,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陈康说,同期下来的大学生们也经常通过网络联络,大家谈论最多、最为担心的就是3年任期满后,大家该往哪里去。“出路不明已成为大家的一块心病,谈到这些,很多人都萌生过退意。”

  社会学家们却认为,中央为大学生村官设计的出路只是鼓励与扶持,并不能保证他们平稳进入仕途。“如果政策设计不好,大学生被‘扔’在穷乡僻壤,任满3年后前路茫茫,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种悲剧。”安康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学生村官们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

  “对一个人来说,30岁之前是学习和交际能力最旺盛的阶段,如果这段时间被白白浪费在一些简单形式化的工作上,对他们一生来讲是难以弥补的损失。”曾任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社会处处长,现任农村处处长的车顿善认为,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对大学生村官给予高度重视,决不能让大学生村干部工程成了形象工程。

  车顿善表示,如果基层组织只拿大学生当通讯员、传声筒使用,有的甚至成了专职的“斟茶接待员”,这种形式化又单调的工作无疑将使大学生村官的思维僵化,无法达到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的效果。

  庆幸的是,在安康,多个区县的组织部门已意识到这种情况,“在经过一段实践工作后,我们将给大学生村官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成长。”据石泉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县已安排专人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安排优秀的村干部给学生村官们上课……

  石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小平坦承,即使这些措施都落实到位,也只是培养大学生村官走出的第一步,最终建立一套量化的、科学的考核方式、制度化的培养方法才是问题的关键。本报记者 俞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