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太原大学生“村官”基层工作调查
6月21日,太原市面试自2006年以来选聘的第三批大学生“村官”。在考场中,记者见到两年前采访过的大学生“村官”,他们作为考官之一,神情、举止中有了两年前少有的成熟和老练。相对于两年前,今天,他们对农村需要怎样的大学生“村官”,有了经过实践检验的发言权——
素质:综合素质特别是灵活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拓展能力最重要
郝晓军2006年到太原市万柏林区东社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在大学里,她修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及英语两个专业,本来以为至少能在村里的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等规划上小施拳脚。但是到了村里才知道,这些规划都是市规划局出的,而且做规划要有相关资质,并不是任何一个规划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都能够做的。她只能负责起草有关新农村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的文件纲要。在处理文字工作外,她同时还分管宣传、党建、计生、调解等工作,工作与专业有关的部分很有限,英语也暂时没有用武之地。
在古交市河口镇寨上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闫晓强也面临着差不多相同的情况。但他认为,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毕业后步入社会,几乎都是从零开始的,并非农村的环境限制了大学生能力的发挥。
他们共同的看法是,在基层工作,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特别是要有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社会拓展能力。
因为基层情况的复杂性,“村官”必须面对各种人和事。对合理要求怎么对待,对无理取闹如何处理,怎样应对突发事件,如何面对上访群众,都有不同的办法。
他们共同的收获是,两年下来,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面对不同的人和事都能够随之转换角色了。“对上访群众,不怵了”,郝晓军说。
当然,心理素质也要好,要正确对待别人的不理解,要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也要性格开朗,“放得开”。
作风:理性务实的工作态度受欢迎
有的村干部评价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软的”还行,“硬的”吃瘪。“软的”是指写写材料跑跑腿,“硬的”是指处理复杂矛盾、突发事件。但也说,只要在村里“扑下身子”干上几年,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加上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将来一定会很了不得。
村干部的看法一针见血:农村要发展的现实其实并不需要理想主义的学生意气来“指点江山”,基层社会的复杂性需要用理性务实的态度来面对。
在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实践中,只有极个别的才能当选为村里的“一把手”,从而在一村的发展决策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类似于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秘书”。他们整理资料、处理文件、编写总结汇报,为上面的检查、参观做讲解,为村子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大学生在农村到底能不能发挥作用,怎么发挥作用,其实要看你怎么去做,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做。”郝晓军提到自己日常处理的文字工作时说:“整理、编写材料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村里情况的过程,架构文章的过程也是思考甚至是决策的过程,至于提供有关流动人口、选民、计划生育、宅基地等的数据、制作表格之类的工作虽然繁琐,但是也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来自基层最原始的数据,将来会影响到高层的决策。”
在大事上没有决策权,但是不妨碍在工作中小有作为。在处理“文秘”工作中,郝晓军就注意到,区里、市里经常会到村里进行村务公开、干部素质等民主评议,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要村民们在备选答案中选A、B、C、D。“可是,有的村民根本不认识英文字母,更不会写,他们只好央求别人代填,但这样一来,就违反了民主评议的原则……”虽然是细节问题,但影响的是民主作用的发挥,只要换成1、2、3、4或者直接划“√”,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而2007年上任的“村官”谢明辉则认为,因为大学教育的实用性欠缺,处理文件、汇编制度之类的“文秘”工作也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马上就能胜任的。他所任职的小店区刘家堡乡东离解村以农业为支柱产业,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当务之急是拓宽产业发展思路,但是若想以一个大学毕业生之力去拉动一个村的经济发展,是不切实际的。要发展经济,既要有政策、有项目、有资金,还要村委会支持、村民愿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 调查:啥样的大学生“村官”受欢迎? (2008-10-10)
- 大学生村官调查:村官,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2009-02-14)
- [山西大学生村官生存调查]15:1激烈竞争的背后 (2009-03-15)
- 山西:高校调查近八成大学生愿意当村官 (2009-04-22)
- 2008年晋城再聘600名大学生任“村官” (2008-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