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六十载 天翻地覆换新颜
风雨兼程六十载 天翻地覆换新颜
------一位老支书用心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
前言:世人瞩目、普天同庆。六十年风雨无阻,伟大的祖国迎来六十华诞。用心感受着伟大的祖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炎黄子孙不断的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龙脉、继承着前辈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前辈的优秀作风、呕心沥血的谱写着新篇章。
“大家相信我、选我,留我继续干下去,我就得尽我最大的努力来为大家办点实事、干点好事。”一位年过六十的老支书,在村支书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的为着老百姓办着实事,在农村基层工作中一干就是三十余年。他就是德安县聂桥镇聂桥村党支部现任书记徐焱生同志。笔者接触徐书记的时候,依旧感受到他的青春活力、感受到他在用心感谢着祖国,热爱着他自己的农村生活。和徐书记谈到他一生的经历、谈到祖国的发展变化时,老书记他神采飞扬、激情无限,说:“六十年一晃而过,在以前很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党和祖国带领全国人民今天都实现了;六十年也很漫长,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就像在昨天发生一样,历历在目。”
从传统的农业到今天的机器产业化农业,政策在变,农业在发展。
时光定格在一九五四年的时候,徐书记说:“那时候,1951年的土地改革,土地分到了贫苦的农民手里。1954年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又把分到贫苦的农民手里的田收到集体,走起来大集体的生活。回顾三年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颗粒无收。”那时候流传这样一句话:“镰刀挂上壁,天天没饭吃”一年四季收入甚少。
谈到农业生产,徐书记感觉到了生活的艰辛,说:“那时候,农业生产,都是大集体,天天起早一起到田里忙,一直忙到晚,每天实行计工分。农业生产落后,耕田靠人工,灌水靠人工水车,一年四季天天忙,到年终的时候还是没有饭吃。”“三年自然灾害过来,国家意识到了要重水利建设。1966年开始,我们聂桥这地方开始修建水库,1968年基本上全部完工。农业生产用水才逐步得到了改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吹风吹向农村,家庭承包责任田的分到户。说到家庭承包责任制,徐书记说:“那时候我是村主任,聂桥是1980年的时候开始准备分田到户,一开始,村支部召开了党员大会,开了几个会议。老党员想不通(特别是经历土改过来的人),一些老党员认为:‘1954年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把田收回到了集体,现在又把田分到各家各户,这就是复古。’当时为了更好的处理好关系,1980年组织成立农业专业组,把田分到各小生产队上,1981年才正真分到各家各户。这时候,大家开始慢慢意识过来,慢慢接受,开始正式的农业大生产。”
看如今,农业生产逐步走向产业化,现代化。“田成方,林成排”的现代农业基地,“渠成网,沟到田”农业水利设施。逐步建立起了“农户+基地+公司”的产业化模式。“种田不完上交,还拿补贴,我们做梦都不敢想,多好的政策。”一位农民这样向我说道。徐书记说到现在农业生产时,脸上无比的幸福,说:“就拿我们村来说,现在的水泥路到各小组,水利设施就更不用说,我们村两个小(二)型水库、三四个提灌站,还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组织,基本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用水。”同时,书记还说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大生产时期,一亩田就产200-300斤谷子,现在一亩田都在上千斤。”、“大集体的时候,计公分,一年下来,一个最好的劳力就100多元,富裕点生产队好一点的就300多元,年人均收入在20、30元。现如今,相比之下一个劳力的收入呈现了上百倍的增长。我们村现在的人年均收入都在6000左右。”
祖国的繁荣昌盛,六十年的风雨兼程,从农业支持工业的时代到工业反哺农业;从肩扛背驮的时代到机器操作;从忙着四季无收成到四季丰收的景象。连续六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问鼎“三农”,无不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从风雨摇摆的土房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环境在变,农村在美
化。
说到农村的环境变化的时候。“在毛主席时代,提出了一个口号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徐书记说道“在我们这地方,现在早就实现了,你看,现在党和国家的支援政策,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了农村的环境面貌,整治了农村落后、脏乱差等状况。用上太阳能,住上了楼房,用上了空调,冬暖夏凉。和城市相比,环境美了,生活好了,我们想都不敢想,原来觉得是城市人里的生活,现在农村完全实现了,还有很多城市里人来农村盖房子住住。”书记一口气说了现在农村的情况,展现出了农村无比的美丽。“看,现在农业生产,聂桥镇梓坊村的葡萄基地,新农村,新的环境,新的产业,一下子就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大大的改善了生活的环境。”
谈到过去的情况的时候,书记确变得很沉重,说:“过去的生活是在艰难,农民的生活是在太苦。大集体的时候住的房子破破乱乱,都说‘外面大落、里面小落’描写房子在雨天的情形。农民一年四季忙生产,晚上回家就挤在一起,冬天太冷,有一床棉被就不错了,一般都是下面垫稻草,铺上被单,一家两三口人就共盖一床棉被睡觉。”
“再看看我们村部大楼的建设发展你就知道了!”书记指了指前面的破旧房子,说“1966年之前大队(村)里面没有房子,直到1966年,才做了一栋青砖的小楼,那时候是最好的。村部大楼建设好后,才真正有村落建设的,有村部的样子。生活在发展,1989年,村委会又建立了几间红砖的结构的房子。现在我们办公用的三层楼房,是1995年村委会建的。现在的办公条件,大会议室,还安上空调,活动室,图书室,现代化的党员远程教育、发达的信息网络电脑连接每个行政村。”、“如今,你再看看我们整个村庄,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网络,村委会建立了图书室,农民活动中心等等”
看今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环境的变化,生活其乐融融,甜甜蜜蜜。农村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祖国的昌盛,农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的完善。展现出了一幅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画面。
从做梦都想吃鱼肉到如今随时有鱼肉吃,生活在变,农民在富裕。
“一进厨房门,稀饭一大盆。拿起碗来添,盆里一个人。”这是大集体吃大食堂的时候,一位农民的顺口溜。徐书记说到这个笑话时,说:“在大集体的时候,特别是三年的自然灾害,能有点粥吃已经就很不错了。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1959之后三年自然灾害,一天一个人三两米。整天的是饿肚子,一些劳动力还需要下田干活。基本上吃萝卜、野菜、糠慢慢熬过艰难的岁月。”徐书记脸色沉重起来,接着说:“那时候,我们家6个人吃饭,只有两个劳动力,那时候劳动力能分到粮食,我家是年年超支,直到自己成为劳力才摆脱。记得1966年的时候,吃大食堂时候,我们家因为超支,一直都没有分到吃的。那时候父母为了孩子,都把最好吃的留住,基本上父母很少吃上粥,都是喝点米汤水。这样的生活,一直到了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之后,才慢慢改变,逐步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
谈到国家政策补助救济,徐书记说:“在大集体的时候,也有国家救济,但是一个村能有一个人就不错,有一个人就很多,一年就一元的补助。有些生产队穷的时候,每到正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吃了年饭就出门借粮食吃,在我们村上的2、3、6组经常到了青黄不接时候就没有粮食吃,就得向傍边生产队借粮食吃。等新的粮食生产出来之后,先还掉别人欠的粮食,到最后还是没有粮食吃。”徐书记露出一点笑容接着说:“你看现在,农民生病有补助、大病救助;残疾人穷苦做房子也有补助;小孩子读书有补助;种田有种子等补助,那里还愁什么吃穿,就连买电器,国家也补助。生活质量在变啊!如今,农民的生活完全不能和过去相提并论。”
说到农民吃的东西,徐书记笑笑说:“小时候,最想的就是能吃点肉。要想吃点肉就得盼过年,到过年一家能分上一两斤肉。但是父母可得用这点肉招待客人,可是把肉炸干,成油渣的样子,客人来,弄一点,一般客人都不吃的,小孩子才能分到一块,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书记讲叙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情况,“那时候卖肉要肉票,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有工作单位的才有指标,农村的老百姓,自己养一头猪,卖给集体才能换肉票,同时上级规定各生产队养多少头猪指标,没完成指标,就没有肉票,还是没有肉吃。”、“说到吃油,那就更不用说了,一年下来,一家就两三斤油。”、“再看看现在,我们家里天天能吃上肉,餐餐都有。可以说是天天过新年一样的生活。再看穿的,用的,完全是不一样,过去的时候几兄弟共穿一件衣服,现在不穿的衣服都比过去强百倍。”
今非昔比,农民的生活也在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从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到实现幸福的小康生活;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现在市场经济时代;生活在变迁,思想在解放,农民在追求吃好喝好,身体好的层面上,正在追求更好的精神方面,追求文化活动,追求时尚等等。
你看,那葱茏翠绿的田间地头;你听,那欢歌笑语的农民之声;你闻,那乡村风味喷喷饭香。中国的农村在天翻地覆换新颜,一幅幅美丽和谐的农村之光逐渐呈现在国人的面前。
一晃六十载,农业在飞速产业化发展、农村在旧貌换新颜、农民实现了小康生活,是祖国的强大繁荣昌盛、党的为民富民好政策、人民的齐心协力共同的结果。伴随祖国六十华诞的到来之际,在如此美好的时代、幸福的生活里,得感谢我们的祖国给我们带来的繁荣和幸福,让我们大家齐呼一声“我爱你,祖国!”
后记:2009年,祖国迎来的六十华诞,老支书也迎来了他六十二岁的生日,老支书在用心的感受着祖国六十华诞的喜悦,在勤恳的工作中,回报着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他深爱他的村民,用一个执着的心追求一个为民的事业,将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了党和祖国。
二00九年九月三日于聂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