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派大学生呈现新特点培养力度亟待加强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唐敖
  从2008年开始实施“重庆市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和“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三年时间以来,到农村基层服务的选派大学生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区已有选派大学生300人,其中村官217人、党政机关岗位 34人、农技卫生服务岗位49人。2010年选派到乡镇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共93人,其中村官54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24人、农技服务机构15人,已顺利完成初审、笔试、复审、面试、体检工作,现已进入组织考察和调剂阶段。通过调查了解,选派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呈现新特点,广大选派大学生在基层发挥作用的潜力巨大,但从培养力度方面亟待加强。

  一、选派大学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呈现新特点

  (一)择业观念更趋理性、实际。沿海的“民工荒”、内地个别地区“招工难”正在上演,“选派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缓解了大学生就业而成为全国关注焦点。高校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加清醒的认识,竞争异常激烈的各类招考中,选派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更趋合理,先就业、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后择业、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再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这样的思想观念得到认可,普遍都具备了理性、实际的择业观。

  (二)具有基层工作经验人数增多。“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在农村基层工作,熟悉农村基层工作环境,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基层情结,特别是来自贫困山区的高校毕业生,乐意回到农村为医疗事业、建设新农村、服务“三农”和搞好城乡统筹发展贡献力量。

  (三)“下乡”服务基层更加坚定。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人才的急需,农村高端人才的紧缺与渴求,用优厚条件来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日渐增多,更加坚定选派大学生的信心,促使其“下乡”服务基层工作。另一方面从选派大学生自身条件上讲,艰苦创业的精神得到更好的体现,他们勇于吃苦、乐于奉献、扎根基层的思想观念更加坚定。 [page]

  二、选派大学生服务基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上存在芥蒂,有待真正融入农村和农民群众。 目前,选派大学生大都比较年轻,都才刚刚踏入社会,其心智和情感都还比较脆弱。首先,对于他们所服务的农村基层组织来说,环境比较陌生。其次,在生活上他们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在农村的生活是比较独立的,这些选派大学生在家依赖父母,到农村基层以后,可以沟通交流的对象少了,在生活上、人际沟通交流上多有不便。因此,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基层组织从事农技、卫生等基础服务工作,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在思想上还有待逐渐转变过来,真正融入到农村和农民群众中去。

  (二)自身定位不准,到农村基层比较迷茫,甚至无所适从。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对服务农村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没有实际经验的他们,一旦遇到接踵而至的问题却缺少头绪,无所适从。因为,选派大学生大多对自己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位,还不能清醒地认识到,两年服务期只是自身走出校门后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社会的过渡期,是需要挖掘人生的第一桶金,即宝贵的工作经验,这份暂时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终身的“铁饭碗”。

  (三)基层在用人上存在实用主义思想,重视程度不够。不论是村官,还是农技、医疗服务,其最初定位都是从事驻村扶贫开发工作,由于某些乡镇领导在用人方面偏重于有经验的农村基层干部,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因在经验和能力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到基层的大学生多被安排到乡镇党政办公室、社事办、计生办等部门充当文字工作人员,面对的是文山会海,是数据统计。因此,选派大学生大多缺少在农村基层锻炼的平台,缺乏“急、难、险、重”环境磨炼的机会。 [page]

  三、加强选派大学生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帮扶机制,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发展环境。选派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有的是数学,有的是英语,有的是商务,他们刚到农村去,还是个万花筒,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用不上多少,而经济和社会中的具体问题又很多,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很多时候难免迷茫并陷于尴尬的境地。为此,可以建立“熟环境、配导师、下任务、压担子、开讲堂”等五项帮扶机制切实加强对“选派大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为选派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发展平台。熟环境:以镇为单位,采取召开座谈会、查阅镇村资料、进村入户走访等方式,让新到任的选派大学生及时了解镇情、乡村风土人情和服务村的基本情况。配导师:采取“一帮一”的方式,为每位选派大学生安排一名镇党委委员,具体指导业务工作开展,并根据所学专业与特长,进行定向培养,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下任务:要求选派大学生向所在镇、村提交年度工作计划。镇党委再结合具体工作情况,研究、制定目标考核细则,通过定目标、下任务、严考核,使选派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压担子:要求选派大学生定期向镇党政主要领导汇报工作,报告下一步工作打算。大胆地安排“急、重、难、险”工作任务,增加工作压力,提高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强化岗位意识,培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开讲堂:各镇成立“选派大学生教育班”,定期或不定期给选派大学生上课,有计划地组织召开主题班会,针砭时政、探讨工作、畅谈感受,创新形式加强对选派大学生的工作指导。

  (二)加强教育引导,发挥自身优势当好“六大员”。强化教育引导,突出观念更新。首先让他们充分明确,自己下基层就是要去吃苦、去锻炼,也许是暂时一两年,也许是长期的,要有长期下基层的心理准备;其次,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增强风险意识,坚定扎根农村的耐心;第三,培养奉献农村、实现价值的人生理念;第四,鼓励发挥自身才能,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争当新农村建设的“六大员”。一是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在农村,涉及农民利益的政策法规很多,比如说有惠民强民政策,有计划生育的政策,有土地山林、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于婚姻家庭方面的政策法规,还有村民委员会的组织法、选举法,等等。这些政策法规,农民群众可能不了解,或者说了解得不全面,需要宣传、解说。二是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有的选派大学生生活在农村,但不一定了解农村;有的参加过农业劳动,但不一定懂得农业技术;农民子女,也不一定理解农民。所以,选派大学生一定要当好村情民意的调查员,要调查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情况,要切实搞清楚农民所思、所盼、所忧、所惧、所恨、所怨、所喜。三是富民强村的促进员。主要是提供一些新技术、新信息、新项目、新点子。四是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农村当前特别关注的一个是“新农合”,农村合作医疗,第二个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第三个是义务教育,第四个是涉法涉诉。选派大学生可以给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五是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可以想方设法帮助农村的五保户、病残户、孤寡户。教育是贫困落后地区发展进步的关键措施,可以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关注困难家庭孩子或留守儿童上学的事情。选派大学生一定要有这个见识。六是远程教育的操作员。选派大学生大都安排在经济条件比较好、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村里基本都有远程教育的设备,可以上网,基本都有新建的村部,尽可能地为大家开展工作创造了一定条件。那么选派大学生下去以后,就有个任务,就是要当好远程教育的操作员。农村懂远程教育操作的人不多,所以选派大学生不但自己要当好这个操作员,还要教会当地的村民使用。

  (三)建章立制,积极搭建施展才华的载体和平台。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这不仅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一方面区委区政府应制定专门的政策,严禁乡镇机关以任何名义随意抽调、借用选派大学生,或安排选派大学生脱离农村基层服务,仅做琐碎的文案工作,确保选派大学生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目前,许多乡镇机关却以事务繁重为由,随意借调选派大学生,把一些选派大学生安排到乡镇党政办公室、社事办、计生办等部门充当文字工作人员、勤杂人员,或让一些选派大学生到村工作后,大多承担送文件、接电话或打印材料的工作,造成许多选派大学生难以真正走向需要他们服务的农村第一线。一些选派大学生也反映,自己从事的工作太琐碎,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另一方面乡镇党政领导要多给选派大学生压担子,让他们既要学会做琐碎的文案工作,更要手中有“权”,承担实际工作。既然培养的是选派大学生,就不能仅仅让他们做这些琐碎的文案工作,只有全面融入农村社会生活中,才能提高他们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许多村民对选派大学生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带领农民走向致富增收之路,也希望他们为村里的经济建设发挥作用,而不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光会打打字、写写文章。比如,可以参与谋划村级经济发展、接待群众信访、调解村民纠纷、做民政慈善工作等等。只有这样,经过几年的锻炼后,选派大学生才能变“门外汉”为“门里人”,也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掌握基本的农村工作方法、能带领村民致富的合格村官。对于选派大学生,要引得进并留得住,除了在待遇和保障上关心外,最根本的还是使他们觉得在事业上有“奔头儿”,觉得在农村同样大有“用武之地”。

 

  重庆市合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唐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