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如何落地生根?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mengzhaoch

资料图片

  记者在开展选派大学生进村任职工作近一年的安徽黄山市等地农村采访发现,不少进村任职的大学生处境尴尬:专业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适应“水土”难、服务时间短;发挥作用难、服务期满后怎么办?

  大学生村干部处境尴尬

  2007年8月,大学毕业生朱紫卫被选派在富溪乡光明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今年春节前后光明村茶园大面积受灾,朱紫卫心里着急却帮不上忙。

  朱紫卫的尴尬在黄山市选派进村的大学生中具有代表性。2007年黄山市实际录用了297名大学生进村,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因为专业知识不对口,不少人在村里只能从事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

  黄山市对大学生村干部采取合同管理方式,服务期两年,合同期满后可根据合同双方意愿续约。记者在黄山走访了30位大学生村干部,大多数人对“两年后怎么办”表示茫然。

  “用得上”才能“留得住”

  “农林、畜牧、栽培、兽医这些在大学里所谓的‘冷门’专业在农村却大受欢迎。”这是记者从安徽乡镇、村干部那里听到的最多呼声。

  黄山市人事局人才开发科林一帆认为,农村和农民对引进适用人才的呼声提示我们,留住进村任职的大学生,首先靠“事业”。学以致用、业有所成,他们才可能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林一帆建议,每年末由各乡镇将本乡镇所辖村对“大学生村干部”的人数、专业、学历需求情况,统一报送各区县人事部门,有人事部门根据该年度本区县“大学生村干部”分配名额,统筹调剂。对于普遍反映的农林类、旅游类等农村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单独列出计划组织招募,也可直接与有关高校联系,面向此类专业毕业生单独组织招募考试。

  解除“后顾之忧”才能“落地生根”

  为吸引大学生扎根基层,各地有关部门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大都侧重于为大学生进村任职期间提供保障,至于这些人合同期满后的出路,休宁县人事局长肖鲁鸣说,“可量化的‘指标’太少,不够‘具体’,灵活性太大。”

  歙县人事局人才开发科方和平认为,相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经过两年农村基层历练的“大学生村干部”思想更成熟、能力更全面、作风更务实,他们的综合素质无论对县以下企业还是机关事业单位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在有关招考招聘政策规定上给予他们相应倾斜,既是对他们扎根农村、奉献青春才智的肯定与褒奖,更有利于大学生村干部安心工作、自觉学习、争先竞位,只有这样才能助推“大学生村干部”招募工作持续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