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理论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与成长平台建设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义良
【摘要】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了一项战略部署,是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诉求,当前大学生村官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既需要警惕,更需要完善,如何就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搭建更好的平台,本文进行了可行性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实施;成长;平台
据《人民日报》报道: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村官全部上任,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已达到16万人左右。胡锦涛总书记批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习近平副主席勉励村官要“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倒农村任职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
一、为什么要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
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拉开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序幕。这轮农村改革与历次农村改革有诸多不同,对改革的主体——农民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经验表明,农村改革要取得成功,除了中央决策正确外,农民主体地位发挥至关重要。
1、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特点和面临的困境
1978年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等措施,本次新一轮改革和和历次农村改革相比,显得更为复杂,对农民主体的素质水平和农村的组织形式等提出了较高要求。
(1)目标多层次化和需要攻克的难关复杂化
家庭联产产包责任制的目标主要是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农民的负担问题,目标都比较单一,目标的达成方式和实现途径也相应简单得多。在解决吃饭问题上,过去的大锅饭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没有积极性。因此,只要将大锅饭变为小锅饭,改变土地耕作模式,就能达到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目的。由于没有涉及到所有制的改革,涉及矛盾少,改革难度相应不大;税费改革是针对农民的负担重的问题,废除农民的税费负担,只要中央财政作出一些牺牲,涉及其他方面利益少,矛盾冲突也少,问题能容易得到解决。而此次改革的目标显然比前几次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土地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既注重效率、也注重公平,改革难度加大,既对政府的改革的领导能力是考验,也对农民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2)改革所处的环境复杂化和对主体的组织形式要求高标准化
随着改革推进,农民对改革的物质要求不只是吃饱饭的问题,而是吃好饭的问题,是富裕的问题。因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的推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客观上导致了农民负担加重;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竞争加剧,吃好饭的问题变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农民要走上富裕之路,必须得会和市场打交道,这就要求农民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技术,能根据市场组织生产,有较好的市场眼光和把握市场的能力。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尽可能取得优势地位,个体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如欧美农业合作社、日本农协、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会就是这样一些组织。但是我国农民素质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相当大的比重,高中文化程度仅占9.68%、大专仅占2.75%。从组织层面来说,很多村集体处于瘫痪状态,村集体组织力量日益薄弱,农民通常以“单打独斗”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
(3)改革的模式具有强烈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成功推行,是以较长时期的群众探索为基础。以安徽为例,早在50年代末,安徽芜湖地区有些合作社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就实行了包工包产的办法,生产队向管委会包工包产,生产组向生产队包工包产。安徽省委支持这一做法,于1957年2月14日下发了《关于包工包产的指示》,名称叫“包工到户”,实行“五包六定“。同时期,浙江一些县也搞起了包产到户。60年代初,安徽一些地方搞起了责任田。1978年安徽一些地区实行了包产到户和大包干。这些阶段的改革探索都见效明显,较好地恢复了农业生产。二十多年的有效探索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国推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本次农村改革正在探索之中,许多模式还处在试验讨论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成功的模式,甚至在改革过程中有些模式还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导致农民对改革出现了不满情绪。
2、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现实诉求
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特点,对农民和领导干部的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现有村党支部书记6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8.45%,56岁以上的占16.64%;大专以上学历占8.2%,初中以下的占44.7%。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程度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不符合新一轮农村改革的要求。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大学生“村官”正好可以扮演这个角色。
(1)农民进行改革探索需要有知识的人来引领
由于文化素质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自我提高市场经济能力,许多基层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结果多数是事与愿违,导致农民对基层政府出现不信任。而在一村一大学生“村官”的配置条件下,大学生“村官”凭着工作的热情、现代的经营理念、与外界良好的沟通能力,为农民搭建了通向市场的平台和渠道,引导农民实行现代农业耕作技术,组织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能逐步培养起农民良好的市场经济观念和运作能力,引导农民进行各种改革模式的探索。
(2)农村基层组织的净化和强化需要高素质的村干部
当前,村集体瘫痪、“村官”腐败,成为农村改革的一大阻力。资料显示,5年来,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就累计达1.6万亿元,而随着惠农资金的大幅增加,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明显增多。据权威部门统计,在当前查处的基层违纪违法案件中,“村官”占据了案件数量的70%以上,由“村官”腐败引发的群众信访已占农村信访总量的50%以上。“村官”本应是农村改革的带头人,但是“村官”的腐败,使农民对村集体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导致农村改革出现领头羊缺阵的情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国成功推行,和当时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有很大的关系。经过层层选拔的大学生“村官”,有较强的法制意识和以民为本的情怀,他们的成功融入,能够在一定程度发挥改革的领头羊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会对某些基层组织的腐败行为有些约束,对某些有一定程度的腐败的村集体起到一定程度的净化作用。
(3)大学生村官的出现有利于为改革纠偏
我国的改革因为无经验可借鉴,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刚开始是这样,新一轮农村改革也是这样。虽然,许多地方都在探索,但是因为各地情况不同,这些已有的经验不一定都适合每个地方。有探索,必然就有问题。有些地方为了改革而改革,忘了改革宗旨的关键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如一味追求土地的规模化和现代农业的建立,追求农业的产率或追求农村、农业为城市的贡献上,包括通过改革为一些城市的发展提供土地和原材料,或者追求农村面貌一些形式的改变上,没有太注重农民实际生活水平提高和未来的生活水平改善上,甚至出现政府与农民争利的情况。大学生“村官”因为绝大多数不是本村的一员,其工资是由国家发放,与所在村集体、村民没有利益冲突,但其有较高的民本情怀,较强的理性思维、较好的法制意识以及较强的现代市场观念,可以更多地对改革进行理性把握和长远规划,及时思考和反思改革中的问题,并向有关决策部门反映真实情况,以避免改革走向弯路,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需要警惕的问题
虽然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以及李源潮部长都十分重视大学生村官工作,但是笔者经过广泛的调研发现,当前开展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基层具体落实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许多现象值得警惕,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警惕大学生“村官”为“乡官”现象
当前很多大学生村官名义上在村,实质被乡镇征用的很多,不能真正对所在村有所了解。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村官在谈到这一现象时说:“其实我们应聘村官就是想到基层了解情况,为当地百姓服务,可是乡镇是我们的直接领导者,他们让我们做什么,我们不可能不做。”当然,也有一些村官有着另样的想法,认为大学生村官在乡镇工作是升职,并借此可以打开官场关系,为以后出路做打算。当然,外在环境也助推了大学生“村官”为“乡官”现象的发生。村官到村任职的原则上要到最艰苦、属于国家一类贫困村的地方。这些地方一没有必须的办公条件;二没有固定的休息场所;三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四是自然条件形成的交通不便。许多乡镇对此也无能为力,既要让村官做点事,又要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也只有把他们安排到乡镇驻地,这样就制约了大学生村官下村了解实际情况。
2、警惕“跟风创业” 、“包装典型”现象
当前,许多地方党委、政府对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培养高度关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帮助和培养措施,确实涌现出不少到村任职大学生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也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有些地方利用大学生村官对创业的渴望,盲目上马不切实际的项目,攀比指标,不重实效。就像某些乡镇负责人所说:“现在有些地方炒作大学生村官创业,好多都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如果谁能够在那里呆上一周,基本上是什么情况就会全部明了!”不少地方为了尽快树立起典型,扩大影响,经过组织的精心“包装”,将荣誉光环集中在某一点,全力打造本地到村任职大学生“品牌”的现象,加之媒体舆论的过分炒作,甚至出现了过分“包装”等。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为出政绩、树典型,还提出“硬任务”:年底前必须每个人都有创业项目。
3、警惕基层对大学生村官培养关爱“虎头蛇尾”现象
从大学到农村,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转变,无论从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角色转变等都面临着考验。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普遍缺失由城市生活到农村生活的思想过渡,要么学生气太浓,要么把自己真正当成了“官”,没能及时找准位置。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考村官的动机本就是迫于就业形势严峻,找不到好工作这一压力,骨子里带着一种“下去只是一个过渡,混两年就到镇、街或机关当公务员”的心态,导致下去后即使挂个职务,实际上发挥作用并不大,如果基层干部不能及时有效地和大学生村官进行沟通交流,培养的缺位也就在所难免了。有一个村官,一名做基层组织工作的普通人员仅仅是和他聊聊天,他就很感动,说很久没有“领导”和他们交流了。可见,大学生村官在工作的过程中缺少关爱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4、警惕村官“脱离群众、脱离岗位”现象
调研发现,在农村,有不少大学生村官不能全身心地走近群众,面对面的与群众拉家常,心贴心的与农民交朋友,工作浮在面上,走马观花,有他不嫌多,没他不嫌少,中看不中用,始终沉不下身子,做不到“先当村民,后当村官”,有的甚至让农民很是反感。许多村民只晓得村里好象来了这样一个大学生,连面也没见过,更谈不上有什么印象,这说明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和农民打成一片,扭成一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挂名”村官现象,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村官脱岗”这一现象也不乏存在。
5、警惕大学生村官被村干部“边缘化”现象
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大多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针对实际情况,一是手上没有“资源”,二是手上没有资金,对村上事务没有决策权,经济上没有自主权,始终处于配角和从属地位,很容易游离于乡镇和村干部的边缘。同时农村的族群意识严重,外来的大学生村官如果不能很好处理一些人际关系,很容易被基于血缘和人情的乡土村官排斥,而他们要想融入这些带有血缘关系的村里组织,往往是非常困难的。有些下去了,但是村干部把他们置于“小角色”地位,把大学生“村官”看成一个短期的助手,村里面的大事、小事一慨不让过问,无缘决策层。甚至有些村干怕威胁到自己的利益,会想:把他培养起来了,就会把自己选下去。
三、大学生村官应如何在农村开展工作
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要和村民多做交流,切实了解村情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融入农村;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在服务农民群众的过程中增进同他们的感情,赢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工作。
1、要树立一切为了村民,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思想
作为大学生“村官”,不能把自已看成是“官”,因为要想当好“村官”,首先就得当好村民,当好农民,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欲‘化’农民必先自身‘农民化’。”决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温家宝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让你坐在台上”。因此,大学生“村官”应谦虚好学,抱着“我是农民,我来学习”的态度,与农民打成一片,多向其他村干部请教,学会妥善处理村务,争取真正胜任“村官”之职,为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奉献才智。
2、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了解村情民意
大学生“村官”上任以后,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摸清本村实际,切不可仅凭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和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了解村情民意,就需走访群众。深入到田间地块,到一线走访群众、倾听民声,针对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突破性地开展农村工作。要采用了上门访谈、个别访谈、街头畅谈、集中座谈等多种方式,深入、全面地进行调查研究。农村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充分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活习俗,摸索工作套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农民是善良和淳朴的,但是对利益的表达又是最实际和直接的,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们要与广大农民多进行情感沟通,学会用农民的语言说话,与他们真诚相待、坦诚相见,从解决他们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了解他们的意愿,努力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放低姿态,深入群众,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地为村里办实事
农村工作最显著的特点便是琐碎,因为它直接面对的是广大村民群众的吃、喝、拉、撒、睡问题。每一件事都是具体而细微的,但都很重要,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问题,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要有这样的思想:“群众想的盼的就是我要干的。”“对工作要有激情,真正干出点事情,老百姓才能服你。”从小事做起,并把事情做好,注重与人的沟通、交流,还要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和谐相处,交流后就会处理好。在村工作,所做的主要就是这些细而杂的工作,这需要大学生村官用真诚的态度面对群众,以较高的热情服务群众,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不遗余力的为村民群众解决好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尽最大努力为村民服务。
4、输入新思想、传播新观念,推广农业高科技、新知识
大学生“村官”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快,掌握新东西多,能把网络带入农村,把市场经济意识带给村民,对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冲击,给农村输入了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思想、新血液,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需要高素质、懂科学的带头人。大学生“村官”们可以利用自身所学,开办讲座进行技术培训,或想方设法发挥母校师资力量搭建信息、市场服务平台。这些做法能够促进高效、立体农业的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的推广,农村工业、商业的发展,从而培养出一批新型高素质农民,对于粮食的稳定增产、农民的稳定增收,农村改变穷困面貌,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应为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1、搭建好选聘平台
大学生“村官”能不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笔者认为选人最关键。在选聘过程中除了学生自愿报名,组织考试、考察外,对报名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听取报名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的意见也非常重要。在选聘工作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把报名学生的想法摸透,性格搞清,看是否适合农村工作。对于拟选派“村官”进驻的村子来说,组织有关部门也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各地所需村干部数量和专业需求等情况,摸清底数,统筹安排,精心制定选聘工作方案,使选聘工作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进行。据中国农业大学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追踪调查显示,当前所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
2、搭建好培训平台
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充满热情,充满朝气,由于刚刚走出校门,对农村的工作大多都处于个人的想象中,与现实的农村要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让这些想干事的大学生“村官”能干事和干成事,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岗前、岗中培训。在上岗前,要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基层工作经验的学习培训。要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通过对科学种植、水产养殖、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壮大和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增强大学生“村官”致富创业的意识和本领。同时,为大学生“村官”订阅有关做好农村工作的报刊杂志,促使其进一步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要适时组织大学生“村官”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让他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全面提升工作能力。
3、搭建好交流平台
要利用互联网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络交流平台,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站,及时传递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信息以及党和国家、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关注和关爱;要通过在网上建立大学生“村官”社区,吸引大学生在网络上谈工作,讲体会,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要通过在网上建立大学生QQ群,及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有关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村干部管理、会议通知等信息。要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设置相关栏目,关心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成长。
4、搭建好创业平台
首先,要成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领导小组,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工作的领导。创业领导小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对创业政策、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要在大学生“村官”自主申报项目的基础上,创业领导小组组织专业人员实地考察,对当地土质、水分、地势环境等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可行性建议,避免大学生村干部盲目创业。其次,要通过基金注入和信贷支持,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投入融资机制。政府财政每年要拿出扶持资金,对农村产业进行专项扶持,向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实行重点倾斜。第三,要通过专家服务和专题培训,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技术联动机制。加大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的技术支持力度,组织农业、农机、农技、畜牧、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及企业业主、种植养殖大户,成立大学生创业专家服务团,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提供技术支持。第四,要通过基地示范和协会带动,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运营抗险机制。根据行业性质不同,建立禽畜养殖、果树栽培、蔬菜种植等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专业协会,对大学生村干部创业进行具体指导,落实专人定向帮助,降低创业风险。同时,在工作方法方式上,积极引导他们“以点带面”,帮助想干事的村官干成事。
5、搭建好出口平台
当前大学生“村官”在成长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许多大学生“村官”对前途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要贯彻好中央的这一战略部署,除了要做好“选拔”工作,让应届毕业生“下得去”,更需完善机制,让他们能“流得动”,感觉到“前途有盼头”,就是说,要把大学生“村官”的出口平台建设好。中组部等12部委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精神,对大学生“村官”未来的出路进行了五个层面的设计,一是对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大学生“村官”,要鼓励他们长期在农村基层干部岗位上建工立业;二是对那些在任期内表现优秀、考核称职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可以择优选拔成为乡镇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三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立足农村农业因地制宜自主创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四是对一些素质能力不适应岗位要求、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地大学生“村官”要引导其另行择业;五是鼓励大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对于表现良好的报考研究生享受加分优惠。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出路方面存在的问题中有一个矛盾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工作认真负责,干事创业的大学生没有时间去学习参加各种考试,相反那些不做过多事情的村官有着充足的时间保障学习,很容易通过各类考试离开村官行列,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在某些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对那些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完全可以直接转为国家公务员,这样很多村官就能够俯下身来,真正为农村做贡献。
此外,我还有个建议,一就是在各级公务员招考中除要预留较大比例岗位规定在基层锻炼2-3年的大学生村官报考;二是这项政策推行一段时期后,要原则性规定提拨地方官员要从有“村官”经历的人中选出,因为我们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我们党和国家培养后备人才,这一目的决定了这一措施的可行性;三是国家县级、乡镇行政事业单位选拔招聘工作人员,从具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的人中规定比例定向招录,这有助于引导高校毕业生主动面向基层就业,让大学生“村官”不再为前途感到渺茫;四是对各级各类选调生,要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直接选取,取消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选取的做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人民日报,2008-10-20(2).
[2]何开荫:大包干的发生与发展[DB/OL] 中国三农研究中心,2008-09—01.http://www.snzg.com.cn/
[3]陈晓英:治“村官”腐败病立法司法要双管齐下 法制日报,2008-10-21(8) .
[4]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新华网.2008年10月19日
[5]佚名:基层大学生村官现状不容忽视 新浪网.2009年5月11日
[6]刘志:努力开辟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绿色通道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6月22日
[7]曹建文.确保大学生村官"出路"畅通 光明日报.2009年05月6日
淮海工学院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研究所 李义良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实施;成长;平台
据《人民日报》报道: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村官全部上任,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已达到16万人左右。胡锦涛总书记批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习近平副主席勉励村官要“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倒农村任职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
一、为什么要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
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拉开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序幕。这轮农村改革与历次农村改革有诸多不同,对改革的主体——农民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经验表明,农村改革要取得成功,除了中央决策正确外,农民主体地位发挥至关重要。
1、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特点和面临的困境
1978年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等措施,本次新一轮改革和和历次农村改革相比,显得更为复杂,对农民主体的素质水平和农村的组织形式等提出了较高要求。
(1)目标多层次化和需要攻克的难关复杂化
家庭联产产包责任制的目标主要是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农民的负担问题,目标都比较单一,目标的达成方式和实现途径也相应简单得多。在解决吃饭问题上,过去的大锅饭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没有积极性。因此,只要将大锅饭变为小锅饭,改变土地耕作模式,就能达到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目的。由于没有涉及到所有制的改革,涉及矛盾少,改革难度相应不大;税费改革是针对农民的负担重的问题,废除农民的税费负担,只要中央财政作出一些牺牲,涉及其他方面利益少,矛盾冲突也少,问题能容易得到解决。而此次改革的目标显然比前几次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土地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既注重效率、也注重公平,改革难度加大,既对政府的改革的领导能力是考验,也对农民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2)改革所处的环境复杂化和对主体的组织形式要求高标准化
随着改革推进,农民对改革的物质要求不只是吃饱饭的问题,而是吃好饭的问题,是富裕的问题。因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的推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客观上导致了农民负担加重;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竞争加剧,吃好饭的问题变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农民要走上富裕之路,必须得会和市场打交道,这就要求农民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技术,能根据市场组织生产,有较好的市场眼光和把握市场的能力。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尽可能取得优势地位,个体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如欧美农业合作社、日本农协、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会就是这样一些组织。但是我国农民素质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相当大的比重,高中文化程度仅占9.68%、大专仅占2.75%。从组织层面来说,很多村集体处于瘫痪状态,村集体组织力量日益薄弱,农民通常以“单打独斗”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
(3)改革的模式具有强烈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成功推行,是以较长时期的群众探索为基础。以安徽为例,早在50年代末,安徽芜湖地区有些合作社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就实行了包工包产的办法,生产队向管委会包工包产,生产组向生产队包工包产。安徽省委支持这一做法,于1957年2月14日下发了《关于包工包产的指示》,名称叫“包工到户”,实行“五包六定“。同时期,浙江一些县也搞起了包产到户。60年代初,安徽一些地方搞起了责任田。1978年安徽一些地区实行了包产到户和大包干。这些阶段的改革探索都见效明显,较好地恢复了农业生产。二十多年的有效探索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国推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本次农村改革正在探索之中,许多模式还处在试验讨论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成功的模式,甚至在改革过程中有些模式还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导致农民对改革出现了不满情绪。
2、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现实诉求
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特点,对农民和领导干部的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现有村党支部书记6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8.45%,56岁以上的占16.64%;大专以上学历占8.2%,初中以下的占44.7%。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程度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不符合新一轮农村改革的要求。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大学生“村官”正好可以扮演这个角色。
(1)农民进行改革探索需要有知识的人来引领
由于文化素质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自我提高市场经济能力,许多基层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结果多数是事与愿违,导致农民对基层政府出现不信任。而在一村一大学生“村官”的配置条件下,大学生“村官”凭着工作的热情、现代的经营理念、与外界良好的沟通能力,为农民搭建了通向市场的平台和渠道,引导农民实行现代农业耕作技术,组织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能逐步培养起农民良好的市场经济观念和运作能力,引导农民进行各种改革模式的探索。
(2)农村基层组织的净化和强化需要高素质的村干部
当前,村集体瘫痪、“村官”腐败,成为农村改革的一大阻力。资料显示,5年来,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就累计达1.6万亿元,而随着惠农资金的大幅增加,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明显增多。据权威部门统计,在当前查处的基层违纪违法案件中,“村官”占据了案件数量的70%以上,由“村官”腐败引发的群众信访已占农村信访总量的50%以上。“村官”本应是农村改革的带头人,但是“村官”的腐败,使农民对村集体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导致农村改革出现领头羊缺阵的情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国成功推行,和当时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有很大的关系。经过层层选拔的大学生“村官”,有较强的法制意识和以民为本的情怀,他们的成功融入,能够在一定程度发挥改革的领头羊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会对某些基层组织的腐败行为有些约束,对某些有一定程度的腐败的村集体起到一定程度的净化作用。
(3)大学生村官的出现有利于为改革纠偏
我国的改革因为无经验可借鉴,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刚开始是这样,新一轮农村改革也是这样。虽然,许多地方都在探索,但是因为各地情况不同,这些已有的经验不一定都适合每个地方。有探索,必然就有问题。有些地方为了改革而改革,忘了改革宗旨的关键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如一味追求土地的规模化和现代农业的建立,追求农业的产率或追求农村、农业为城市的贡献上,包括通过改革为一些城市的发展提供土地和原材料,或者追求农村面貌一些形式的改变上,没有太注重农民实际生活水平提高和未来的生活水平改善上,甚至出现政府与农民争利的情况。大学生“村官”因为绝大多数不是本村的一员,其工资是由国家发放,与所在村集体、村民没有利益冲突,但其有较高的民本情怀,较强的理性思维、较好的法制意识以及较强的现代市场观念,可以更多地对改革进行理性把握和长远规划,及时思考和反思改革中的问题,并向有关决策部门反映真实情况,以避免改革走向弯路,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需要警惕的问题
虽然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以及李源潮部长都十分重视大学生村官工作,但是笔者经过广泛的调研发现,当前开展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基层具体落实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许多现象值得警惕,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警惕大学生“村官”为“乡官”现象
当前很多大学生村官名义上在村,实质被乡镇征用的很多,不能真正对所在村有所了解。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村官在谈到这一现象时说:“其实我们应聘村官就是想到基层了解情况,为当地百姓服务,可是乡镇是我们的直接领导者,他们让我们做什么,我们不可能不做。”当然,也有一些村官有着另样的想法,认为大学生村官在乡镇工作是升职,并借此可以打开官场关系,为以后出路做打算。当然,外在环境也助推了大学生“村官”为“乡官”现象的发生。村官到村任职的原则上要到最艰苦、属于国家一类贫困村的地方。这些地方一没有必须的办公条件;二没有固定的休息场所;三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四是自然条件形成的交通不便。许多乡镇对此也无能为力,既要让村官做点事,又要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也只有把他们安排到乡镇驻地,这样就制约了大学生村官下村了解实际情况。
2、警惕“跟风创业” 、“包装典型”现象
当前,许多地方党委、政府对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培养高度关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帮助和培养措施,确实涌现出不少到村任职大学生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也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有些地方利用大学生村官对创业的渴望,盲目上马不切实际的项目,攀比指标,不重实效。就像某些乡镇负责人所说:“现在有些地方炒作大学生村官创业,好多都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如果谁能够在那里呆上一周,基本上是什么情况就会全部明了!”不少地方为了尽快树立起典型,扩大影响,经过组织的精心“包装”,将荣誉光环集中在某一点,全力打造本地到村任职大学生“品牌”的现象,加之媒体舆论的过分炒作,甚至出现了过分“包装”等。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为出政绩、树典型,还提出“硬任务”:年底前必须每个人都有创业项目。
3、警惕基层对大学生村官培养关爱“虎头蛇尾”现象
从大学到农村,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转变,无论从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角色转变等都面临着考验。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普遍缺失由城市生活到农村生活的思想过渡,要么学生气太浓,要么把自己真正当成了“官”,没能及时找准位置。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考村官的动机本就是迫于就业形势严峻,找不到好工作这一压力,骨子里带着一种“下去只是一个过渡,混两年就到镇、街或机关当公务员”的心态,导致下去后即使挂个职务,实际上发挥作用并不大,如果基层干部不能及时有效地和大学生村官进行沟通交流,培养的缺位也就在所难免了。有一个村官,一名做基层组织工作的普通人员仅仅是和他聊聊天,他就很感动,说很久没有“领导”和他们交流了。可见,大学生村官在工作的过程中缺少关爱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4、警惕村官“脱离群众、脱离岗位”现象
调研发现,在农村,有不少大学生村官不能全身心地走近群众,面对面的与群众拉家常,心贴心的与农民交朋友,工作浮在面上,走马观花,有他不嫌多,没他不嫌少,中看不中用,始终沉不下身子,做不到“先当村民,后当村官”,有的甚至让农民很是反感。许多村民只晓得村里好象来了这样一个大学生,连面也没见过,更谈不上有什么印象,这说明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和农民打成一片,扭成一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挂名”村官现象,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村官脱岗”这一现象也不乏存在。
5、警惕大学生村官被村干部“边缘化”现象
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大多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针对实际情况,一是手上没有“资源”,二是手上没有资金,对村上事务没有决策权,经济上没有自主权,始终处于配角和从属地位,很容易游离于乡镇和村干部的边缘。同时农村的族群意识严重,外来的大学生村官如果不能很好处理一些人际关系,很容易被基于血缘和人情的乡土村官排斥,而他们要想融入这些带有血缘关系的村里组织,往往是非常困难的。有些下去了,但是村干部把他们置于“小角色”地位,把大学生“村官”看成一个短期的助手,村里面的大事、小事一慨不让过问,无缘决策层。甚至有些村干怕威胁到自己的利益,会想:把他培养起来了,就会把自己选下去。
三、大学生村官应如何在农村开展工作
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要和村民多做交流,切实了解村情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融入农村;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在服务农民群众的过程中增进同他们的感情,赢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工作。
1、要树立一切为了村民,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思想
作为大学生“村官”,不能把自已看成是“官”,因为要想当好“村官”,首先就得当好村民,当好农民,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欲‘化’农民必先自身‘农民化’。”决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温家宝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让你坐在台上”。因此,大学生“村官”应谦虚好学,抱着“我是农民,我来学习”的态度,与农民打成一片,多向其他村干部请教,学会妥善处理村务,争取真正胜任“村官”之职,为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奉献才智。
2、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了解村情民意
大学生“村官”上任以后,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摸清本村实际,切不可仅凭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和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了解村情民意,就需走访群众。深入到田间地块,到一线走访群众、倾听民声,针对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突破性地开展农村工作。要采用了上门访谈、个别访谈、街头畅谈、集中座谈等多种方式,深入、全面地进行调查研究。农村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充分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活习俗,摸索工作套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农民是善良和淳朴的,但是对利益的表达又是最实际和直接的,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们要与广大农民多进行情感沟通,学会用农民的语言说话,与他们真诚相待、坦诚相见,从解决他们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了解他们的意愿,努力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放低姿态,深入群众,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地为村里办实事
农村工作最显著的特点便是琐碎,因为它直接面对的是广大村民群众的吃、喝、拉、撒、睡问题。每一件事都是具体而细微的,但都很重要,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问题,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要有这样的思想:“群众想的盼的就是我要干的。”“对工作要有激情,真正干出点事情,老百姓才能服你。”从小事做起,并把事情做好,注重与人的沟通、交流,还要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和谐相处,交流后就会处理好。在村工作,所做的主要就是这些细而杂的工作,这需要大学生村官用真诚的态度面对群众,以较高的热情服务群众,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不遗余力的为村民群众解决好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尽最大努力为村民服务。
4、输入新思想、传播新观念,推广农业高科技、新知识
大学生“村官”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快,掌握新东西多,能把网络带入农村,把市场经济意识带给村民,对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冲击,给农村输入了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思想、新血液,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需要高素质、懂科学的带头人。大学生“村官”们可以利用自身所学,开办讲座进行技术培训,或想方设法发挥母校师资力量搭建信息、市场服务平台。这些做法能够促进高效、立体农业的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的推广,农村工业、商业的发展,从而培养出一批新型高素质农民,对于粮食的稳定增产、农民的稳定增收,农村改变穷困面貌,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应为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1、搭建好选聘平台
大学生“村官”能不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笔者认为选人最关键。在选聘过程中除了学生自愿报名,组织考试、考察外,对报名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听取报名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的意见也非常重要。在选聘工作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把报名学生的想法摸透,性格搞清,看是否适合农村工作。对于拟选派“村官”进驻的村子来说,组织有关部门也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各地所需村干部数量和专业需求等情况,摸清底数,统筹安排,精心制定选聘工作方案,使选聘工作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进行。据中国农业大学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追踪调查显示,当前所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
2、搭建好培训平台
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充满热情,充满朝气,由于刚刚走出校门,对农村的工作大多都处于个人的想象中,与现实的农村要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让这些想干事的大学生“村官”能干事和干成事,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岗前、岗中培训。在上岗前,要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基层工作经验的学习培训。要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通过对科学种植、水产养殖、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壮大和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增强大学生“村官”致富创业的意识和本领。同时,为大学生“村官”订阅有关做好农村工作的报刊杂志,促使其进一步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要适时组织大学生“村官”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让他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全面提升工作能力。
3、搭建好交流平台
要利用互联网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络交流平台,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站,及时传递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信息以及党和国家、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关注和关爱;要通过在网上建立大学生“村官”社区,吸引大学生在网络上谈工作,讲体会,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要通过在网上建立大学生QQ群,及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有关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村干部管理、会议通知等信息。要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设置相关栏目,关心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成长。
4、搭建好创业平台
首先,要成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领导小组,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工作的领导。创业领导小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对创业政策、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要在大学生“村官”自主申报项目的基础上,创业领导小组组织专业人员实地考察,对当地土质、水分、地势环境等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可行性建议,避免大学生村干部盲目创业。其次,要通过基金注入和信贷支持,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投入融资机制。政府财政每年要拿出扶持资金,对农村产业进行专项扶持,向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实行重点倾斜。第三,要通过专家服务和专题培训,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技术联动机制。加大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的技术支持力度,组织农业、农机、农技、畜牧、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及企业业主、种植养殖大户,成立大学生创业专家服务团,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提供技术支持。第四,要通过基地示范和协会带动,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运营抗险机制。根据行业性质不同,建立禽畜养殖、果树栽培、蔬菜种植等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专业协会,对大学生村干部创业进行具体指导,落实专人定向帮助,降低创业风险。同时,在工作方法方式上,积极引导他们“以点带面”,帮助想干事的村官干成事。
5、搭建好出口平台
当前大学生“村官”在成长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许多大学生“村官”对前途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要贯彻好中央的这一战略部署,除了要做好“选拔”工作,让应届毕业生“下得去”,更需完善机制,让他们能“流得动”,感觉到“前途有盼头”,就是说,要把大学生“村官”的出口平台建设好。中组部等12部委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精神,对大学生“村官”未来的出路进行了五个层面的设计,一是对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大学生“村官”,要鼓励他们长期在农村基层干部岗位上建工立业;二是对那些在任期内表现优秀、考核称职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可以择优选拔成为乡镇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三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立足农村农业因地制宜自主创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四是对一些素质能力不适应岗位要求、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地大学生“村官”要引导其另行择业;五是鼓励大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对于表现良好的报考研究生享受加分优惠。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出路方面存在的问题中有一个矛盾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工作认真负责,干事创业的大学生没有时间去学习参加各种考试,相反那些不做过多事情的村官有着充足的时间保障学习,很容易通过各类考试离开村官行列,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在某些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对那些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完全可以直接转为国家公务员,这样很多村官就能够俯下身来,真正为农村做贡献。
此外,我还有个建议,一就是在各级公务员招考中除要预留较大比例岗位规定在基层锻炼2-3年的大学生村官报考;二是这项政策推行一段时期后,要原则性规定提拨地方官员要从有“村官”经历的人中选出,因为我们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我们党和国家培养后备人才,这一目的决定了这一措施的可行性;三是国家县级、乡镇行政事业单位选拔招聘工作人员,从具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的人中规定比例定向招录,这有助于引导高校毕业生主动面向基层就业,让大学生“村官”不再为前途感到渺茫;四是对各级各类选调生,要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直接选取,取消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选取的做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人民日报,2008-10-20(2).
[2]何开荫:大包干的发生与发展[DB/OL] 中国三农研究中心,2008-09—01.http://www.snzg.com.cn/
[3]陈晓英:治“村官”腐败病立法司法要双管齐下 法制日报,2008-10-21(8) .
[4]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新华网.2008年10月19日
[5]佚名:基层大学生村官现状不容忽视 新浪网.2009年5月11日
[6]刘志:努力开辟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绿色通道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6月22日
[7]曹建文.确保大学生村官"出路"畅通 光明日报.2009年05月6日
淮海工学院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研究所 李义良
延伸阅读:
- 云南省姚安县管理、培养、使用好大学生“村官” (2009-06-11)
- 大学生村官带薪务农 新"知青下乡"现西藏模式 (2009-06-15)
- 江西吉水县五项措施培养大学生村官 (2009-06-16)
- 河南商丘夏邑创新工作思路 管理大学生村官有新招 (2009-08-06)
- 群众评议党委考核 贵州省铜仁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 (2009-08-13)
频道总排行